荐贤者:翟璜辅魏
魏国都城安邑的夏日格外炎热。翟璜跪坐在范吉射大夫府邸的偏厅内,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却不敢抬手擦拭。作为府中门客,能被召见已是莫大荣幸,他必须保持最恭敬的姿态。
"翟先生,依你之见,我国该如何应对这次旱灾?"范吉射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带着明显的焦虑。
翟璜抬起头,看到范吉射那张因连日操劳而憔悴的脸。这位魏国重臣正为国内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忧心忡忡。今年春夏连旱,黄河水位降至历年最低,魏国大片农田颗粒无收,民间已现饥荒征兆。
"大夫,在下以为..."翟璜略一沉吟,"当务之急是开仓放粮,稳定民心。"
范吉射长叹一声:"王室粮仓存粮有限,若全部放出,一旦战事突起,我军将无粮可用。况且..."他压低声音,"主上近日心情不佳,谁敢提议开仓?"
翟璜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知道魏文侯刚刚在与韩、赵两国的边境争端中失利,正恼怒不已。但作为门客,他更清楚此刻正是展现才能的机会。
"大夫,在下有一策,或可两全。"翟璜向前跪行两步,"王室在安邑以西有广袤猎场,水草丰美,其中多有野物。不如开放猎场,允许百姓入内捕猎采摘,既可解饥荒之急,又不损耗国库存粮。"
范吉射猛地坐直身体,眼中迸发出惊喜的光芒:"妙!猎场平日只供王室游猎,闲置无用,此计既不损主上颜面,又能救民于水火!"
三日后,魏文侯采纳建议,下诏开放王室猎场。消息传出,万民欢呼。翟璜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魏文侯的耳中。
"那个献计的门客叫什么?"魏文侯在朝会上突然发问。
范吉射连忙回答:"回主上,是臣府上门客翟璜。"
"召他入宫,寡人要见见。"魏文侯的命令简短有力。
当翟璜第一次踏入魏国宫殿时,他的心跳如擂鼓。出身寒微的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面见国君。宫殿金碧辉煌,魏文侯端坐高位,目光如炬地审视着跪伏在地的翟璜。
"起来吧。"魏文侯声音威严,"寡人听说你不仅献猎场之计,还曾向范大夫建议改革税制?"
翟璜稳住心神,恭敬回答:"回主上,臣确实有些浅见。魏国地狭民稠,若税赋过重,民不堪命;若税赋过轻,国用不足。臣以为当按年景好坏浮动征税,丰年多取,荒年少取,如此方能国泰民安。"
魏文侯眼中闪过惊讶之色。这个衣着朴素的门客谈吐不凡,见解独到,远非常人可比。
"善。"魏文侯点头,"自今日起,你入宫为寡人侍讲,每月初一、十五进宫,讲述治国之道。"
翟璜深深拜伏,心中激动不已。这一步,将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时光荏苒,转眼半年过去。翟璜以其渊博学识和务实见解深得魏文侯赏识,地位日渐提升。这一日,魏文侯在花园召见他,神色比往日更加严肃。
"翟卿,寡人欲强魏国,当以何为先?"魏文侯开门见山。
翟璜知道这是关乎国家大计的询问,必须慎重回答。他沉思片刻,道:"主上,治国之要,首在得人。昔者齐桓公得管仲而霸,秦穆公得百里奚而强。魏国欲强,必先聚才。"
魏文侯眉头舒展:"卿言极是。然贤才何处寻?"
"臣愿为主上举荐。"翟璜声音坚定,"臣知一人,姓李名悝,精通法度,善于理财,若能得用,必能使魏国仓廪实而知礼节。"
魏文侯大喜:"速速召来!"
李悝入魏后,果然不负众望,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改革税制,短短一年便使魏国府库充盈。翟璜的识人之明更得魏文侯赞赏。
一日朝会后,魏文侯单独留下翟璜:"卿所荐李悝,真乃国士也。然寡人欲强军,可有将才推荐?"
翟璜早有准备:"臣知卫国有一奇才,名吴起,精通兵法,善于练兵。虽其母丧不归曾受人诟病,但用兵之能,当世罕见。"
魏文侯有些犹豫:"此人品性如何?"
翟璜坦然道:"主上问将才,非问圣人。吴起用兵如神,若能得其效力,魏军必强。至于德行,可另以礼法约束。"
魏文侯最终采纳建议,重金聘请吴起。吴起入魏后,创建"武卒"制度,严格训练士兵,魏国军力迅速增强,接连在对秦、对韩的战事中取得胜利。
随着翟璜举荐的人才在魏国大放异彩,他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侍讲升为大夫,参与朝政决策。然而,这也引起了部分世袭贵族的嫉妒。
"区区门客,竟敢在朝堂上高谈阔论!"老贵族赵肃在一次宴会上公开嘲讽,"举荐几个寒士,就以为能改变祖宗成法?"
翟璜听闻后并不恼怒,反而登门拜访赵肃,恭敬请教:"老大人历事三朝,经验丰富。璜虽愚钝,愿听教诲。"
赵肃没料到翟璜如此谦逊,态度渐渐软化。翟璜趁机向他解释李悝变法的重要性,最终使这位老贵族成为变法的支持者。
公元前422年,魏国再遇大旱。这次有了李悝的"平籴法",国家粮仓储备充足,平稳度过危机。魏文侯大悦,在朝堂上公开称赞:"翟卿荐李悝,使寡人无忧于天灾;荐吴起,使寡人无畏于外患。卿真乃寡人之肱骨也!"
就在翟璜仕途顺遂之际,新的挑战出现了。魏国边境重镇邺城连年水患,民不聊生,几任官员都束手无策。魏文侯为此忧心忡忡。
"主上,臣愿再荐一人。"翟璜主动请缨,"西门豹治水有方,若派往邺城,必能解水患之厄。"
魏文侯已经对翟璜的推荐深信不疑,立即任命西门豹为邺城令。西门豹到任后,破除"河伯娶妇"的陋习,组织民众开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溉,变水害为水利,邺城一带很快成为魏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翟璜的声望达到顶峰,魏文侯开始让他参与外交事务。当时齐国正谋划联合赵国攻魏,翟璜奉命出使齐国,试图化解危机。
齐王傲慢地接见了翟璜:"魏使此来,莫非惧我大军压境?"
翟璜不卑不亢:"外臣此来,非为惧战,实为齐王忧。"
齐王冷笑:"寡人有何可忧?"
"齐魏相争,必两败俱伤。届时赵国坐大,恐非齐国之福。"翟璜直视齐王,"昔年晋楚争霸,最终得利者却是吴越。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齐王沉思良久,最终放弃了攻魏计划。翟璜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三寸之舌,就为魏国化解了一场大战。
回到魏国后,翟璜的仕途迎来最关键的时刻。魏国相国去世,魏文侯需要在翟璜与另一位重臣魏成之间做出选择。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魏文侯一时难以决断,便召来谋士李克询问:"先生常为寡人决疑,今相国人选,翟璜与魏成孰优?"
李克答道:"主上可观二人平日所交。魏成食禄千钟,十分之九用于结交贤士;翟璜所荐之人,如今皆为国之栋梁。主上自行判断。"
魏文侯恍然大悟:"魏成虽贤,但不及翟璜知人善任。"
次日朝会,魏文侯当众宣布任命翟璜为相国。翟璜跪地谢恩,心中感慨万千。从一介门客到位极人臣,他凭借的不是家世背景,而是真才实学和为国荐贤的胸怀。
担任相国后,翟璜更加勤勉。他协助魏文侯推行李悝制定的《法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实行系统变法的国家;支持吴起训练精锐魏武卒,使魏国军力冠绝中原;完善西门豹的水利系统,使魏国农业连年丰收。
在翟璜的辅佐下,魏文侯成为战国初期最显赫的君主之一,魏国国力蒸蒸日上,为后来的魏惠王时期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晚年时,有人问翟璜:"君何以能识李悝、吴起等大才?"
翟璜笑答:"非我能识人,乃心无私耳。为国荐贤,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不计恩怨,如此则天下英才尽入彀中。"
翟璜去世后,魏文侯悲痛不已,亲自为其主持葬礼,并感叹:"寡人得翟璜,如鱼得水;今失翟璜,如失左右手。"下令将翟璜荐贤的事迹刻于石碑,立于宫门前,以励来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