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这五位皇帝去世后,谥号都为“武”!
在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近500个皇帝,由于朝代和皇帝数量太多,我们一般会使用朝代+谥号或庙号+姓名的方式来做区分,例如汉武帝刘彻,“汉”为朝代,“武”为谥号。《周公制谥》中,“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因此,一个帝王如果死后能得到“武”的谥号,是一种非常高的肯定。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五位皇帝去世后,谥号都为“武”!
一、后梁太祖朱温
朱温早年追随黄巢,征战岭南等地。黄巢建立大齐后,朱温与唐朝军队交战。中和二年(882年),朱温归附唐朝,被唐僖宗任命为河中行营副招讨使。紧接着,朱温在中原之地,与李克用、时溥等一起镇压黄巢,并招降黄巢余部。黄巢死后,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继续扩张领土。
到了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谋弑唐昭宗,改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黜鸩杀唐哀帝,从而建立梁朝,改元开平,定都汴州,史称后梁。不过,作为开国皇帝,朱温不仅在位时间不长,结局也比较凄惨。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为其子朱友珪弑杀,终年六十一岁,葬于宣陵。朱温被杀后,上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对此,在笔者看来,考虑到朱温之前的战绩,谥号为“武”是比较合理的。
二、南吴太祖杨行密
杨行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建立者。中和三年(883年),唐朝朝廷任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杀孙儒,尽得其众。封淮南节度使,尽有江东之地。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封其为吴王,遂以广陵(今江苏扬州)为都,设置官属。
成功割据一方,杨行密选拔贤才,招集流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江淮一带经济得以复苏,后曾数败朱温军,阻其南下。杨行密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王朝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禅代的南唐奠定基础,从而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到了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病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唐朝追谥他为武忠王,其子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因此,虽然生前没有称帝,但是,凭借着生前的巨大功绩,杨行密也获得了武皇帝的谥号。
三、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以善射被李嗣源倚为心腹,先后被任命为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去世,儿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加封石敬瑭为中书令,调任成德节度使,后又镇守太原。次年,闵帝为李从珂所杀,李从珂即位,是为末帝。
当时,后唐末帝猜忌石敬瑭,于清泰三年(936年)命石敬瑭移镇天平军。石敬瑭起兵造反,并请求契丹出兵相助。同年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立石敬瑭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改元天福。后晋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每年献帛三十万匹。闰十一月,后晋和契丹合兵攻克洛阳,后唐灭亡。
石敬瑭在位期间,连年发生兵乱,且依附契丹,使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而这,自然导致石敬瑭在历史上的评价比较负面。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受到契丹的责问,忧郁成疾而死,享年五十一岁。石敬瑭去世后,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
四、后汉高祖刘知远
刘知远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后晋高祖石敬瑭皆为后唐明宗帐下偏将。在后唐废帝时期,石敬瑭将要举兵,刘知远与桑维翰为之谋划,从而成为后晋开国功臣。后晋出帝即位后,与契丹断绝关系,为避免刘知远居功有异志,先后封其为太原王、北平王,拜北面行营都统。
但是,刘知远并未出兵抵御契丹,反而在契丹灭后晋时奉表于耶律德光。到了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刘知远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后汉建立之后,刘知远几乎花费一年时间亲征杜重威,使其归服。同年十二月,刘知远长子魏王刘承训去世,刘知远悲痛万分,以致病重不起。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更名为刘暠,数日后去世,时年五十四岁。刘知远去世后,谥号为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作为开国皇帝,刘知远的谥号中同样带有“武”字。
五、后周太祖郭威
和以上几位皇帝比起来,郭威的成就更高,名气也更响亮。郭威一开始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不过,郭威平定河中,镇守邺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于是,郭威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在位期间,崇尚节俭、虚心纳谏,促进北方地区的形势好转。显德元年正月壬辰日(954年2月22日),郭威因病驾崩,享年五十一岁。郭威去世后,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嵩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