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的西北军有多猛?马家军最强悍队伍亲身经历:碰上死路一条

不吃亏加冰 22小时前 阅读数 11 #历史

1924年那会儿,冯玉祥搞了个“北京政变”,之后他就想着咋样能让自己势力再大点,于是就把心思放到了西北那块儿地界上。

甘肃在西北这块地方算是老大,那时候还有八个镇守使呢,军事方面的实力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了解了西北局势暗藏玄机后,冯玉祥下令让西北军的第2师师长刘郁芬带兵进驻甘肃。

刘郁芬为了快点把甘肃抓在手里,他采取了很直接的办法,就是先稳住汉人,再对付回民,这就是他所谓的“先汉后回”方针。

这把大火让回族军阀心里头窝火,却只能憋着不敢吭声。

那时候,青海的头儿是马麟,也就是马步芳的老爸。

他对刘郁芬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不满,但马家现在势力还小,还没到跟对方硬碰硬的时候。

马麟表面上对刘郁芬毕恭毕敬,但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一直到他瞧见了年仅17岁的马仲英,心里这才有了点底。

马仲英为了给老爹报仇,就跟着当时回民反抗国民军的风潮,打起了“不碰汉人不碰回民,只干国民军办事员”的旗号。没多久,他就拉拢了一支足足3万人的队伍。

这里面,肯定少不了马麟的默许和支持。

马仲英从零开始,一步步当上了司令。他手下的士兵打起仗来特别拼命,被看作是“西北五马”里战斗力最强的一拨人。

但啥东西都有能制服它的,对马仲英而言,吉鸿昌简直就是甩不掉的倒霉鬼,不光打不过,想跑都跑不了。

吉鸿昌和马仲英之间到底有啥故事呢?

【两人的第一次较量】

1913年那会儿,冯玉祥大佬在河南扶沟那边招募新兵,还没满18岁的吉鸿昌就跑去报名参军了。

吉鸿昌这人性格直爽,从不认怂,老爱替人出头,结果老是弄得自己一身伤,回家时浑身是伤。

所以,他老爸认为去当兵其实是个挺好的选择,就让他去了。在军队里历练了好几年后,吉鸿昌进步得非常快。

冯玉祥看他在部队里干得很出色,就让他加入了手枪队,做自己身边的保镖。过了四年时间,吉鸿昌就被提拔为了营长。

1926年的时候,冯玉祥积极支持北伐行动,吉鸿昌也跟着好多西北的将领,在五原那个地方一起宣誓出征。后来,他又去打西安之战,成功地把在城里头被围了足足八个月的杨虎城给救了出来。

第二年,吉鸿昌的队伍壮大了,变成了第19师,他自己也当上了师长。接到冯玉祥的命令后,他二话不说,带着部队就继续往前冲。他们行动飞快,一下子就把奉系军阀打得落花流水,逃得无影无踪。

从那以后,吉鸿昌带领的队伍就被大家叫做“铁军”,名气一下子大了起来。

国共两党合作结束后,吉鸿昌带着队伍撤到了甘肃,那时候马仲英正忙着三次攻打河州呢。

他紧急关头被委以重任,接过了佟麟阁手上那支七拼八凑的11师,然后把自己的队伍跟这支队伍合并在了一起,很快就把河州的困境给解除了。

马仲英的队伍刚开始时,成员们大都没正经受过军事训练,他们的主要头头和重要家伙也都是靠抢夺得来的。不过话说回来,骑兵比起步兵来,那优势可真是太明显了。

队伍里头主要靠宗教来管,让士兵们都深信,死了以后能去天堂,战场上牺牲那是最大的荣耀。

但是,就这么一支豁出命去拼的队伍,一旦碰上战斗力强悍的西北军,那也只能是挨打的命了。

骑兵打仗有好处也有坏处,但吉鸿昌知道怎么把好处放大,坏处缩小,他“吉大胆”的性格在打法上也看得出来。

既然硬碰硬打仗不是办法,那就得找些专门打敌人下盘的兵,靠近身战来应对各种情况。

但骑马作战挺危险的,要是没掌握好时机,近战那就是往枪口上撞,自取灭亡。

为了摆脱这种难题,吉鸿昌自己动手带着大家练习怎么近身跟骑兵打。

战场上,他总是打头阵,第一个拎起大刀往前冲。

事实证明,这种打法简直就是马家军的死对头。

斗不过就先撤,马仲英打算先撤走,以后找机会再杀回来。

真没想到,吉鸿昌竟然会做得这么绝,要斩草除根。

【天水之战】

在残酷又逐利的战场上,马仲英慢慢丢掉了最初起兵的那份信念。

可能是实在受不了被西北军打得那么惨,他开始显露出凶狠的一面。

为了靠战争养活战争,他带着的军队每到一处,就放火、杀人、抢夺,坏事干尽,把整座城市杀光也不觉得奇怪。

吉鸿昌带着步兵追赶骑兵部队,每到一处地方,他就立刻安排人手去救济当地的百姓,同时马不停蹄地继续追击敌人。

就算骑兵的行踪像风一样难以捉摸,吉鸿昌还是坚信自己的看法,一直紧紧咬住马仲英部的尾巴,对他们穷追不舍。

从陇南一路到河西,吉鸿昌根本不让对方喘口气,一瞅准机会就动手,并且每战必胜。

马仲英领着队伍到处逃窜那会儿,他一直没死心,想着法子要削弱西北军的力量,好给自己留点谈判的余地。

他留意了下,发现西北军压根没察觉到他逃跑的方向是朝着天水城。

他心里清楚,这回运气到了。

他们打算拼尽全力,一把拿下天水城,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哪能错过?

真没想到,他们会这么不小心,居然中了吉鸿昌的计策,就像是螳螂捕蝉时,没留意到后面的黄雀一样。

其实,吉鸿昌心里头早就有数了,马仲英真正打的算盘是想拿下天水。

这个地方粮食和武器都挺多,绝对是打仗时补充给养的好地方。

马仲英觉得自己手下骑兵脚程快,可以引诱敌人深入腹地,好趁机腾出空档,快速攻打天水。

不过,吉鸿昌的思考比他更为深远周全。

他悄悄地派了一队人马去天水,还安排那边的士兵跟他一起配合,演一场戏。

看上去对马仲英的部队挺害怕的,但等他们没那么紧张的时候,我们就用重型武器一一攻击,很快,他们的队伍就乱套了,根本没法再打仗。

经过这一场战斗,马仲英对他那叫一个恨之入骨,可偏偏一点办法都没有。

【宁夏之围】

1929年那会儿,马仲英带着他的队伍逃到了宁夏。经过之前的挫折,他们学聪明了,打算好好筹划一下,争取一次性就把银川给攻下来。

那时候,银川的防御简直就是个空壳子,看着挺壮实,其实里面没啥兵力。

宁夏的主事人门致中压根儿没想过马仲英的部队会突然冒出来,他管理松懈,一点危机感都没有。等到敌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他才急急忙忙地找人帮忙。

看到马仲英的部队攻势猛烈,门致中觉得守不住了,决定放弃城池逃跑,结果宁夏就被马仲英轻松占领。

事儿发生得太突然,等吉鸿昌赶到,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

但他没急着行动,决定先稳住阵脚,一边瞅瞅城里啥情况,一边就等着跟第7师碰头呢。

刘郁芬一听说银川那边守不住了,就赶紧从甘肃调了第7师来帮吉鸿昌。门致中在逃跑的半道上碰见了这支队伍,二话不说就跟着他们一起干了。

吉鸿昌最近一直带着手下加紧训练,两队人马合并后,人数多了不少,他心里有了底,立马就想着要打过去。

吉鸿昌把队伍分散开来,慢慢进行计划,首先盯上了贺兰山南段东边山脚的大坝,打算从那儿开始动手。

他带着主力部队直接跟马部干上了,与此同时,之前计划好的两路纵队也赶紧行动起来,一路奔大坝南边,一路占黄河边上的地盘。

战斗马上就要开始,吉鸿昌拎起大刀就使劲往敌人身上招呼,战士们也都紧跟着冲了上去,一个个勇猛得很。

事情就照着吉鸿昌的计划一步步来,可没想到的是,半道上竟然冒出个捣蛋鬼。

吉鸿昌对那个叫致中的人不太信任,所以就让他跟在身边一起打仗,心想他也闹不出啥大乱子。

战斗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门致中可没像吉鸿昌那样冲在最前头,他倒是躲在后面,说什么是在观察战斗情况。

猛然间,他通过望远镜瞧见三队骑兵从山头猛地冲向战场,就像是从天上猛扑下来的凶猛恶魔,吓得他二话不说,立马跳上马背,掉头就跑。

大家伙儿都懵了,不知道咋回事儿,原本稳稳当当的队伍,突然间就像散了架一样,出现了裂痕。

情况突然变得有点棘手,前线的战士们始终没能打开缺口,这让中间进攻的队伍压力山大。

吉鸿昌怒气冲冲地大喊:“哪个敢后退一步!我第一个就剁了他的头!”

这个震慑办法在前线队伍里挺管用,但拦不住后面队伍的散乱逃跑。

关键时刻,警卫兵一个劲儿地催师长先骑马撤,吉鸿昌心里明白大势已去,只能点头答应。

这场战斗让吉方吃了大亏,但也给他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一城之争】

吉鸿昌立马稳住队伍,有功就奖,有错就罚,毫不含糊。

整理好队伍,他马上就给出了新计划,打算在半夜动手突袭。

这次行动,他一直都把整支队伍捏得死死的。

在要走的那会儿,他把大伙儿都叫到一起打气说:

这场仗,咱们得一直往前冲,绝对不能回头,必须要赢,输不起!

随后,他干脆利落地脱下上衣,表明自己的坚定决心,其他将士见状,也都跟着这样做,整个军队的士气瞬间就被点燃了。

尽管突袭行动抢占了时间上的先机,可吉鸿昌在面对战斗力超群的马家军时,一点都不敢大意。

高手对决,那场面,想想都让人觉得这场战斗得有多火爆。

吉鸿昌手下的头一营还没冲到最前线,就已经折损了大半人马。紧接着,第二营赶紧顶上,一边还得给第三营做掩护,好让他们直接冲着马部打过去。

在主战场那边,炮火连天,喊杀声震耳欲聋。与此同时,两队骑兵悄悄地从右边和后面绕过去,打算偷袭敌人,慢慢地把敌人给包围起来。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了下午,马部渐渐顶不住了,眼看就要崩溃逃跑。吉鸿昌眼疾手快,瞅准了这个机会,立刻指挥部队再次发起猛烈冲锋。

最终,西北军还是在马部防线上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马仲英以前就领教过吉鸿昌那股子赶尽杀绝的狠劲儿,知道不能硬碰硬,于是就带着剩下的手下慌忙往北跑,一直撤退到了石嘴山。

打完仗赢了之后,吉鸿昌琢磨了一番,决定留在银川来掌舵。

冯玉祥让他把现有的士兵都拢到一块儿,重新组建成第10军,还让他当上了这个军的军长。

马仲英占领银川那四十多天里,他听了别人的建议,没随便杀人,而且还动手改善了当地的卫生情况。他帮忙让商铺发展起来,就这样,社会秩序也慢慢变得稳定了。

他不愿意白白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交给别人,所以很快就召集了更多人,打算反击,想要靠着人多势众攻下银川。

吉鸿昌心思缜密,老早就看穿了他的那些小九九。

一进城,吉鸿昌立马动手建防御设施,加强军备,另外还努力改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马仲英又带着队伍回来了,他机智应对,把不利局面扭转成了有利。

一边命令城墙上的士兵加强攻击,火力全开,一边拉开城门,让战士们拎起大刀就向对方阵地猛冲过去。

马仲英头一回碰到这种战斗方式,西北军的战士们连着四次往前猛冲,自家的士兵简直是被逼得连连后退,根本没法反击。

现在看来,银川这块地方是拿不回来了,为了不被拖垮,他只能决定先撤走。

但这回,吉鸿昌不打算就这么放过他们,一路紧追不舍到了绥远,硬是把马仲英逼到了绝境,他的手下吓得四处乱窜,根本没法再撤退。

最后,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逃到北平、南京这些地方。

【结语】

对吉鸿昌而言,常年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他俩之间的那些事儿,也就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段过往罢了。

再说了,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秉持的信念也不同,但吉鸿昌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表达他的“爱国奋斗”,他坚持做事情要实实在在,而且得是做对的事。

马仲英四处奔波,一头扎进了自己的贪念里,最终在外地丢了性命。

历史一直在前进,而且充满温情。

我们一直都记得吉鸿昌将军那次“出国看看”的事儿。他因为看不惯那些帝国主义国家对咱们中国人的瞧不起,就自己动手,在一块木板上,用英语写了这么一句话:

我是个地道的中国人!

把它别在胸前,抬起头,胸脯挺起,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我们始终铭记于心,他遭人诬陷,坦然面对死亡时,留下的那首诀别诗:

如果不为抗日献身,活着到今天也觉惭愧。国家都破碎成这样了,我还怕啥失去这颗头?

这是吉鸿昌将军发出的哀叹,同时也充满了他宏大的抱负与英勇的气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不吃亏加冰

不吃亏加冰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不吃亏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