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出殡途中,又有多人死伤,原因新曝出,“规矩”遭热议
日前的一天,广西百色的天气像坐了过山车。上午还是大太阳晒得人冒汗,下午突然就狂风大作,铜钱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砸下来。韦女士一家正跟着送葬队伍在村口忙活,谁也没料到,一堵5米高的老墙就在这时"轰"地塌了——墙是旁边废弃院子的,砖缝里长着半人高的野草,墙根早被雨水泡得松软,大风一推,整面墙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倒向人群。
事发时大家正围着做法事,老法师的铜铃刚响起来,狂风卷着碎瓦就砸下来了。送葬的队伍里顿时一片惊叫,韦女士眼睁睁看着父亲和弟弟被砖石埋住。等消防员扒开废墟,55岁的父亲已经没了呼吸,20来岁的弟弟也没能救回来,姐姐被压断了腿,现在还在医院躺着,另有6人也被砸伤。好好的一场葬礼,转眼成了三场丧事,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受不了这个打击。
这堵墙其实早就该拆了。附近住户说,院子主人搬去城里十多年,墙又高又破,平时路过都绕着走。可偏偏葬礼赶上极端天气,送葬队伍又只能在村口空地办事——按当地规矩,外面去世的人遗体不能进村,只能在村口搭棚做法事。谁能想到,老习俗里的"讲究",碰上年久失修的危墙,就成了致命组合。
消息传到网上,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说起"重丧"的说法,说下葬日子犯了忌讳,才会招来灾祸。这种说法让不少人想起老家的各种讲究:有的地方出殡要挑时辰,有的地方送葬队伍不能回头,还有的忌讳葬礼当天穿红衣服。有个东北网友留言说:"我奶当年出殡,二伯穿错鞋都被骂了一整天,现在想想这些规矩真是压得人喘不过气。"
但更多人把矛头指向了繁琐的丧葬习俗。有广西本地网友透露,现在农村办丧事越来越复杂,停灵要停三天,每天都要做法事,亲戚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光招待客人就得忙得脚不沾地。"每次回老家参加葬礼,光磕头就得磕几十次,年轻人膝盖都受不了,更别说在危墙底下折腾了。"还有人算了笔账:一场葬礼下来,光请法师、搭棚子就得花好几万,还不如把钱花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尽孝。
当然也有理性的声音。有建筑行业的网友分析,5米高的围墙属于超限结构,本身就不符合规范,加上长期无人维护,遇到极端天气就是定时炸弹。"老话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可送葬的人哪能想到这墙说倒就倒?安全意识再强,也架不住隐患就在身边。"这番话让不少人想起身边的类似场景:小区里的老围墙、年久失修的广告牌、农村的土坯房,平时看着没事,真遇上刮风下雨就成了危险地带。
最让人唏嘘的还是韦女士一家的遭遇。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时在镇上打工,弟弟刚考上大学,原本一家人眼看着就要过上好日子,一场意外却把未来全砸没了。有网友感叹:"有时候真分不清是天灾还是人祸,墙要是早修修,仪式要是简化点,是不是就能避开这一劫?"
事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已经组织人员排查危墙,村里也开始讨论修改丧葬习俗。但留给韦女士一家的伤痛,恐怕很久都难以抚平。这场悲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习俗与现代安全的碰撞:老辈人讲究的"规矩"里,藏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情感寄托,但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里,那些不合时宜的繁琐仪式,还有被忽视的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变成伤人的利刃。
说到底,纪念逝者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困在老规矩里。就像有位网友说的:"真正的孝顺是活着时多陪陪父母,而不是等走了之后在危墙下磕头。"我们尊重传统,但也得学会给习俗"瘦身",给安全"加码"。毕竟,任何仪式都比不上活着的人平平安安——这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也是对生者最实在的保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