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之死:看似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实则是司马懿清除障碍

阳阳说历史 1天前 阅读数 3 #推荐

张郃之死,或许是三国里最让人无奈的权谋局。一个跟着曹操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最后没倒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己人手里,这叫什么事儿。为什么会说他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呢?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三国哪有什么单纯的输赢,全是人心的算计。

先说说张郃这人。当年在袁绍那儿的时候,他就跟颜良文丑齐名,后来官渡之战投降曹操,那真是给曹操捡了个宝。你看他干的那些事儿:跟着夏侯渊平定凉州,在渭南跟马超硬刚,街亭之战把马谡打得丢盔弃甲,哪一桩不是硬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听说张郃带兵来了,当场就皱眉头:这老小子比司马懿难对付多了。为啥?因为张郃太懂陇右的地形了,哪儿有山哪儿有水,他比本地人还清楚,每次蜀军运粮,他总能带着骑兵从斜刺里杀出来,跟掐着脖子似的难受。

就是这么个狠角色,到了司马懿手里却就成了烫手山芋呢?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刚接了西线的兵权,就发现这位子不好坐。底下的将领们,哪个见了张郃不是客客气气喊一声“征西车骑将军”?开军事会议的时候,张郃经常当着众人的面怼他:“司马都督,你说的这法子在中原行得通,在陇右可未必。”更要命的是,张郃手里攥着飞熊军的虎符,那可是曹魏最精锐的骑兵,只认张郃的命令。司马懿心里明白,要想把军权攥稳当,就得先拔掉这根刺。

诸葛亮那边也没闲着。他知道张郃难对付,所以这次北伐特意绕开张郃的防区,直奔上邽去割麦子。司马懿是什么人?他当然知道这是诱敌之计,但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当他下令让张郃追击的时候,张郃当场就急了:大帅,军法说了归师勿遏,诸葛亮必定有埋伏!可司马懿就说了一句话:张将军熟读兵书,难道要抗命不成?这话扎心啊,张郃当年是降将,最忌讳的就是抗命两个字。他看着司马懿似笑非笑的眼神,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是逼他往死里走呢。

木门道那地方,去过的人都知道,两边山壁跟刀削似的,中间就一条窄路,别说是大军了,连匹马都得侧着身子过。张郃骑着马走在最前面的时候,心里其实已经有底了。他听见山顶传来梆子声,那是诸葛亮的连弩阵发动的信号,可他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箭矢跟下雨似的下来,淬了毒的箭头扎进大腿,他当时就知道,自己这辈子算是交代在这儿了。临终前他朝着洛阳的方向骂了一句:司马仲达,你好狠的心!

这事儿说起来,最得利的是谁?诸葛亮肯定算一个,没了张郃,以后北伐起码能少死几万人马。司马懿就更不用说了,借诸葛亮的手除了心腹大患,还能把锅甩得干干净净。最可怜的是曹叡,听说张郃战死的时候,他正在宫里琢磨着新修的楼台该怎么装饰,随手批了个“深表痛惜”,就接着跟太监们商量选妃的事儿了。他哪儿知道,曹魏最后一道能扛事儿的防线,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塌了。

后来张郃的灵柩运回洛阳,老百姓自发地在街上摆酒祭奠。有个老兵在城门口哭着说:当年跟着张将军打马超的时候,他还说等天下太平了要回家种地,谁能想到……这话听着心酸啊,可在三国那个年代,又有几个名将能善终?司马懿在张郃的灵前掉眼泪的时候,谁知道他心里是不是在盘算下一个该对付谁?诸葛亮在祁山听说这事儿的时候,说不定也会想起隆中对里的话,可他更清楚,在权力面前,再厉害的将军也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罢了。

三国,与其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不如说是权谋家的舞台。张郃的死,不过是这舞台上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可戏里的人拼上了性命,戏外的人却只当看了个热闹。你说这是悲哀呢,还是世道本该如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阳阳说历史

阳阳说历史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