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霞为何没能当上74军的军长?他倚仗的一位能人忽然失势了!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4天前 阅读数 1 #历史

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74军的军长施中诚为何被调离,而李天霞却未能如愿继任军长职位?

当时的74军在换装了美械装备之后人数已经高达4.5万多人,是主力部队。那么并非黄埔系的施中诚,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舍得放下王牌军的军长职位?这就不得不提到王耀武在1945年年初晋升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之后所做的布局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王耀武就已经暗中钦定74军军长的继承人,只是出于对方在军中的资历原因,当时并没有平稳过渡,只是等到抗战结束之后就马上将其扶正,并且,在74军当中颇有战绩的李天霞倚仗的人却忽然在蒋氏那边失势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述一下,在抗战结束之后,关于74军军长人选之间的复杂博弈过程。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施中诚指挥能力突出,在抗战期间屡次挫败日军精锐,尤其是在雪峰山战场上完败日寇!

从淞沪战场到湘西雪峰山的硝烟弥漫当中,74军的第三任军长施中诚,却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军旅生涯。

他出身北洋军阀旧部,却逆流而上,从边缘杂牌跻身核心嫡系,最终掌控这支响当当的王牌劲旅。

1897年,施中诚出生于安徽桐城,青年时代他追随伯父投身军旅,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涯。

转折出现在1934年,他率部归入国民党军中进行整编,从山东的一支地方警备旅开始,逐步融入主力作战部队当中。

淞沪会战爆发,施中诚担任57师的旅长,他带领部下在浦东阵地顽强抵抗敌军猛攻达一个多月之久,成为杂牌军中一道铁闸门。

战壕里和日军的拼杀,换来了他战后晋升师长的机会。

此后,他率领仅存的残兵在武汉会战的田家镇要塞,与日军第六师团浴血奋战。

这场战役中,他的部队伤亡惨重,九成将士倒在阵地上,57师的善战之名开始传开。

最终,这支曾经的地方部队被整编进入第七十四军,完成了从边缘力量到主力的蜕变。

战火纷飞的1945年4月,日军发起了芷江战役,妄图摧毁芷江空军基地,强行打通进攻川渝的通道。

此时,已经坐上第七十四军军长宝座的施中诚,率军镇守湘西武冈古城。这座始建于西汉的千年古城,成为日军南下必经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面对日军上万精锐的疯狂进攻,施中诚下令,让蔡仁杰率领58师积极防御。

随后,74军的一个营仅数百人,动员当地人捐献糯米和砂石一起混合筑造城墙,打造出一道坚固防线。

并在城内巧妙设计三重防御工事,环环相扣,甚至在城外布置竹签阵与陷阱,有效阻挡日军机械化部队的突进。

随后,日军集结了上百门重炮疯狂轰击城墙,然而那道糯米城墙却纹丝不动。

日军绝望之余,组建了一支150人的"特攻队"。

危急时刻,施中诚打电话给蔡仁杰,要求守军用装满砂石的麻袋迅速封堵缺口,同时调集装备精良的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与火焰喷射器构筑起密集交叉火力网。

烈焰所到之处,日军不得不暂时撤退。

这场守城战不仅全歼了日军特攻队,更击毙日军两千余人,打破了抗战末期守城战的攻防比记录。

武冈保卫战只是湘西大会战的一个缩影。

在雪峰山主战场上,施中诚与第四方面军司令王耀武、第100军军长李天霞形成了默契十足的战术铁三角。

面对日军三路突进,他们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将日军引入雪峰山深处的层层包围圈。

四月末,施中诚指挥第七十四军配合友军成功合围了日军第109联队。

这支曾在衡阳、常德战役中臭名昭著的日军精锐,此次却在主力部队的压制下寸步难行。

天空中,航空队的战斗机轮番俯冲扫射。

地面上,火焰喷射器与火箭筒摧毁着日军的每一处工事。

仅仅一天激战,日军一个联队的先头大队就损失过半,日军联队长在战报中发出绝望哀叹:"敌机猖狂至极!"

为了彻底歼灭残敌,施中诚与同属第四方面军作战序列的胡琏第18军展开了密切协同作战。

决战的时候,胡琏麾下的杨伯涛的第11师连夜急行军,抢先占据了马颈坳隘口的制高点,切断了日军退路。

这处地势险要的关隘,日军仅仅派出辎重部队草草布防,却在冲锋枪与榴弹炮面前土崩瓦解。

当日军残部拼死突围时,施中诚的第七十四军从正面发起猛攻,胡琏的第18军则从侧翼包抄,将两千多名日军压缩在雪峰山的峡谷中。

尽管部分日军负隅顽抗,但在强大的火力攻势下最终被全歼!

施中诚在湘西会战中表现可圈可点。

他打破传统守城思维,将糯米城墙与现代工事巧妙结合,大幅提升了防御效能。

他还率先大规模运用火焰喷射器与自动武器,针对日军步兵冲锋实施降维打击。

同时注重与空军、友军的立体协同作战,在雪峰山战场上展现出“因地制宜”的战术灵活性。

湘西会战共歼灭日军1.2万余人,俘虏数百名日军,迫使日军统帅冈村宁次在9日下令全线撤退。

然而,打了胜仗的施中诚,在1945年后为何没能继续执掌这支王牌部队,甚至李天霞也失去了优势?

然而,打了胜仗的施中诚,在1945年后为何没能继续执掌这支王牌部队?

冈村宁次

要知道,当时的74军下辖3个师12个团,是当时头号王牌主力。

这支部队从头打到尾,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战绩最为辉煌的部队之一,当时的施中诚执掌这支部队,无疑会让他在国民党当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但他却为何果断的卸下了军长职位呢?

1945年初,随着抗战局势的明朗化,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人事调整暗流涌动。

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74军,其核心人物王耀武在雪峰山会战之前已经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

因此,这支王牌部队的军长的人选,顿时成为各方角力的焦点。

事实上,李天霞在军长间的权力角逐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表面上看似势均力敌的博弈,实则早已被王耀武在暗中操控。

精通权衡之术的王耀武深知,若贸然提拔张副军长灵甫必然激起李天霞一派的强烈反弹,于是他设计了一出迂回的棋局。

将时任第100军军长的施中诚调来执掌74军,同时安排李天霞平调至100军担任军长。

这看似公平的人事调动表面上维系了军中微妙的平衡,骨子里却为张日后执掌74军创造了缓冲期。

施中诚虽出身于北洋军阀旧部,但军旅生涯漫长且与王耀武的私交颇为微妙,让他短暂掌握74军军权,既稳住了军心,又巧妙避免了李天霞在74军内持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追溯到1943年的鄂西战役之后,王耀武便有意将“张瘸子”提拔为副军长,只是因常德会战中余程万那场争议纷扰而不得不暂缓行事。

直到1945年初春,王耀武终于找到机会,将其推荐进入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二期深造,这一安排被军中内行视为仕途"镀金"的关键转折点。

张瘸子的陆大进修表面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王耀武精心设计的晋升伏笔。

1945年的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不单纯是军事理论的讲堂,更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们编织人脉的机会,果然,他在陆大求学期间频频与昔日长官俞济时保持紧密联系。

当时的俞济时身居军务局长要职,负责筛选并呈送公文至老蒋案头,其在军中的影响力不言自明,他巧妙借助俞济时这条畅通的渠道,多次向蒋氏递交其精心撰写的战术研究报告,内容涵盖美械部队整编方案与城市防御体系构建等议题,恰如其分地投合了蒋氏对战后军队进行整编的想法。

这种包裹着"学术外衣"的自我推销,让他为自己塑造了"战术精英"的形象。

而此时李天霞的处境却急转直下。

调任100军后,他所统领的部队被缩编为兵力减少的两师制乙种军,兵员补充渠道受阻,装备分配也屡遭刁难,还有一点,很少有旁观者注意到,李天霞长期倚仗的靠山钱大钧正因卷入一系列贪污的案子而逐渐失去军中影响力。

反观俞济时,作为蒋氏的浙江同乡兼侍从室核心圈子,其在军政两界的分量远非日渐势微的钱大钧可比。

李天霞没有当上军长,跟此人有关

1945年岁末,当施中诚即将调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的消息不胫而走后,74军军长之争再度白热化。

钱大钧

李天霞试图通过其在军中残存的旧部关系活动重返74军,然而此时的王耀武与俞济时已然结成一个阵线。

在这场博弈中,俞济时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作为74军的首任军长,他对这支精锐部队始终怀有难以割舍的控制欲,他作为军务局长的职务便利,他在老蒋面前屡屡给张灵甫说好话,同时刻意淡化甚至有意遮蔽李天霞在抗战当中的战绩。

与此同时,精明的王耀武开始在蒋氏身边进言,最终让蒋氏的人事决断颇具深意。

74军军长地人选,毫无疑问,精明的王耀武在这场人事布局当中起到了一个关键作用。

因为在湘西会展开始之前,他就已经在暗中布局,至于他为什么要选择此人,跟他在抗战期间对于身边人的不断筛选和斟酌是有原因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