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国歌是战斗曲:第一,中国,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第一句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最后一句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第二,法国,马赛曲,国歌的第一句是“拿起武器,公民们,组织起来,你们的军队,前进,前进”,是不是和我们的国歌有点异曲同工? 先说为啥这两首国歌都这么“战斗”。其实很简单,它们都生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中国那会儿,日本侵略者铁蹄踏进来,1930年代的上海街头,抗议声、枪炮声混成一片。《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1934年田汉写词,1935年聂耳谱曲,歌词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完完全全就是当时老百姓的心声。 法国那边也差不多。1792年,法国大革命打得正热闹,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军压境,全国上下都憋着一口气。鲁热·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连夜写出《马赛曲》,开头“拿起武器,公民们”,直接就是号召大家抄家伙上阵。这两首歌都像点燃火药桶的引线,目的就一个:把老百姓的斗志鼓起来,团结起来干到底! 先说咱们中国的田汉。这哥们儿189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小时候家里穷,爹走得早,靠妈织布养活一家子。后来他上了师范学校,受了新思想的洗礼,1916年还跑去日本留学,学过海军又转教育学,期间认识了一堆文化大咖,像郭沫若这种。回国后,他在上海搞戏剧,1925年弄了个“南国社”,拍电影、写剧本,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1932年,他加入共产党,彻底投身抗日。1934年,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写剧本,顺手写下《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那时候他在电车上听见抗议口号,灵感一来,歌词就这么落地了。可惜没多久他就被国民党抓了,剧本都没写完。出狱后他还是没闲着,继续写戏搞文化,直到1968年去世,一辈子都在为民族文化奔波。 再说聂耳,田汉的搭档。1912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小时候就喜欢音乐,1927年在学校学了点西方乐器。1930年他跑去上海,混进“明月歌舞剧社”,认识田汉后彻底被左翼思想点燃。1933年加入共产党,写了一堆抗战歌,像《毕业歌》啥的。 1935年,田汉被捕,聂耳听说《风云儿女》需要主题曲,主动请缨。他在朋友家一边哼唱一边拿筷子敲桌子找节奏,最后整出那段激昂的旋律。同年4月,他在日本把曲子改完寄回来,可惜没过几个月,7月17日,他在日本游泳时溺水死了,才23岁。真可惜,他没看到这首歌后来成了国歌。 法国那边是鲁热·德·利尔,1760年出生,本职是个军队工程师,音乐只是业余爱好。1792年,法国大革命正乱,斯特拉斯堡市长找他写首战歌鼓舞士气。4月25那天晚上,他听着窗外士兵操练和远处炮声,连夜写出《莱茵军战歌》,也就是后来的《马赛曲》。第二天在市长家弹了一遍,大家都拍手叫好。 这歌后来传到马赛,志愿者唱着它北上巴黎,沿途老百姓都跟着吼,干脆就叫《马赛曲》了。1795年,它正式成了法国国歌。不过鲁热晚年不太顺,革命后没啥钱,1836年去世时76岁,日子过得紧巴巴。 你听听这两首歌的开头和结尾,是不是有点像?《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到最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马赛曲》“拿起武器,公民们,组织起来,你们的军队,前进,前进”。这两首都不是含蓄型的,直接喊你起来干,结尾还都用“前进”推高气氛,催人往前冲。 旋律上也差不多,聂耳的曲子短促有力,像战士迈步子;鲁热的调子像鼓点,敲得人心里发热。两首都不是那种慢悠悠的颂歌,而是急促、硬朗,带着战场上的烟火味儿。难怪有人说,这两首歌简直是异曲同工,都是民族危难时的冲锋号! 《义勇军进行曲》从电影插曲火遍全国,抗战时不管前线还是后方,大家都唱。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顺理成章成了国歌,象征着站起来了的中华民族。聂耳没赶上这天,田汉后来还见证了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挺让人感慨的。 《马赛曲》1792年传遍法国,1795年定为国歌。中间拿破仑和复辟王朝禁过它,但1879年又恢复了地位,一直用到现在。它不光激励了法国人,连全球的反抗运动都受过影响。鲁热虽然后半辈子穷,但这首歌算是留下了大遗产。 不过话说回来,这两首歌的创作者结局差别挺大。聂耳23岁就没了,太年轻,留下的作品却成了国歌,影响力杠杠的。田汉活到70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还干了不少文化事业。鲁热呢,76岁去世,晚年穷困,算是壮年辉煌老年落寞的典型。三个人,三种命,但他们的歌都活了下来,成了民族的魂儿。 你可能纳闷,为啥只有中法两国的国歌是战斗曲?其实大部分国家国歌要么是赞美祖国山河,要么是祈求和平繁荣,像这种喊打喊杀的真不多。中法这两首都赶上民族危机,带着火药味儿,成了特例。其他国家就算有战歌,也没到国歌这高度,所以中法这两首就显得特别硬核。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