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关于《哪吒2》票房分账比例(片方实际净收益约33%)的争议,本质是电影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矛盾。这一争议对国漫发展的影响需从多维度分析:
⚖一、潜在负面影响
抑制创作投入与创新动力
动画电影制作周期长(《哪吒2》耗时5年)、成本高(特效占比80%),33%的分账比例难以覆盖风险。若头部作品仍难盈利,资本对中小成本动画项目的投资会更加谨慎。
行业年亏损超百亿,社会资本可能撤离,导致优质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夭折。
人才流失与技术升级受限
基层创作者(如特效师、原画师)仅拿固定工资,与票房脱钩。据传《哪吒2》团队有人因低薪转行,而光线员工均薪较2016年缩水30%,长期将削弱行业人才储备。
技术研发依赖持续投入(如光线与中科院合作的AI动画系统),分账不足可能延缓工业化进程。
衍生品开发权益失衡
《哪吒2》衍生品销售额达数百亿,但片方因授权经验不足,收益被开发商、销售商分走大部分,削弱IP长期运营能力。
二、可能的积极推动
倒逼产业链改革
争议促使行业探讨分账模式优化,例如借鉴北美“阶梯式分账”(首周片方比例达70%)、法国“税收反哺创作”等机制,推动风险共担。
王长田呼吁将票房依赖率从95%降至50%,推动衍生品、主题乐园、流媒体等多元收入,倒逼IP全产业链开发。
强化行业共识与政策关注
争议引发监管部门重视,未来可能调整专项基金使用方向(如补贴优质动画项目),或通过立法打击盗版衍生品,保护创作端收益。
头部公司示范效应
光线已推进“封神宇宙”IP联动,洽谈主题乐园合作,并计划将《哪吒3》制作标准“远超第二部”。若成功,将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商业模型。
三、争议背后的结构性困局
院线生存压力
2024年单银幕年收入仅68万元,三四线城市影院日均收入不足万元。若降低院线分成(当前57%),可能引发倒闭潮。
院线认为:片方票房成功后要求改分账是“违背契约”,且光线通过《哪吒2》股价暴涨400亿、高管套现50亿,未反哺行业。
收入分配不公
导演饺子通过控股公司分得约8亿元,但基层团队未共享红利。需建立创作团队分成机制,而非仅资本方获利。
结论:短期阵痛vs长期重构
短期风险:分账争议可能加剧资本观望,导致国漫项目融资难,中小团队生存环境恶化。
长期机遇:若争议推动分账机制优化(如动态比例)、衍生品权益重构及政策支持,将促进国漫从“票房依赖”转向“IP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突破口:
1.建立阶梯分账制,平衡片方与院线风险;
2.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强化衍生品权益保护;
3.头部公司让利基层创作者,避免人才断层。
此次争议本质是国漫工业化进程的必经阵痛,其影响取决于行业能否借机打破“重渠道轻创作”的旧格局,构建更公平的产业生态。
转自:AI火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