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坐车从长沙前往昆明。当时,马上要过城门了,司机特地提醒大家

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坐车从长沙前往昆明。当时,马上要过城门了,司机特地提醒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话音刚落,哲学家冯友兰的手臂,“咔擦”一声骨折了! 1938年春,抗战烽烟四起,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被迫南迁昆明。一辆颠簸的老式汽车载着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出发,奔向未知。临近一座窄城门时,司机扯着嗓子喊了句“别把手放窗外”,可话音刚落,哲学家冯友兰的手臂“咔擦”一声断了。 冯友兰,189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唐河县一个书香门第。家里藏书多,父亲是地方学者,妹妹冯沅君后来成了知名作家。小时候,他就爱翻《论语》《孟子》,耳濡目染文人间的学问讨论,打下了哲学的根基。1912年,他考入上海中国公学,三年后转到武汉中华大学,再到北大哲学系深造。北大那几年正赶上五四运动,思想碰撞激烈,他既学西方逻辑,又钻研儒道经典,萌生了中西融合的念头。 1919年,他靠庚款留学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跟实用主义大咖杜威学哲学。1923年,他写下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拿到了学位。回国后,他在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书,1928年加入清华大学,1934年起当了哲学系主任。他1934年出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用西方方法梳理中国哲学脉络,成了经典。后来,他搞出《新理学》,把宋明理学的“理”“气”整成逻辑体系,对中国哲学现代化影响巨大。 1938年春,抗战打得正紧,清华大学跟北大、南开一起南迁,打算在昆明搞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和其他几位教授从长沙出发,坐着老式汽车赶路。那年头,路况差,车上还塞满了书和行李。车队走到一个小镇,要过一座窄城门,司机提前提醒大家把手收回来,因为门太窄,容易撞上。可冯友兰没及时反应,手臂被挤在车身和石墙间,骨头当场断了。 这事儿虽不算大事,但挺能看出冯友兰的性格。他是哲学家,习惯凡事多想几层。司机喊话时,他可能正琢磨着这警告的道理,没来得及收手。这意外虽疼,但他没耽误行程,在小镇简单处理后,继续赶路。到了昆明,他带着伤坚持上课,硬是没让这事儿影响正经工作。 到了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条件苦,教室简陋,物资少,可冯友兰没抱怨。他教《中国哲学史》,把复杂思想讲得通俗,学生爱听。他还抽空完善《新理学》,为出版做准备。那几年,他培养了不少人才,给战时的文化传承添了把火。1945年抗战结束,联大解散,他回清华接着教书,研究怎么让中国哲学跟上现代步伐。 1949年后,他留在了大陆,试着把传统哲学跟马克思主义接轨,出了不少书。1960年代到1970年代,学术工作受限,他也没放弃。1980年代,他又搞出多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把早年成果升级,成了晚年一大成就。1990年,他在北京去世,94岁。他女儿宗璞说,他身上有儒家的坚韧和道家的豁达,活出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缩影。他的书和思想,至今还在影响哲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