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不了技术,就开始偷人?中国稀土副总经理廖春生、杨国安等高管辞职的消息引起网民担忧,老美在稀土技术上卡脖子没成功,现在是不是要玩“偷人”的把戏了? 大家伙儿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6 月 23 日,中国稀土集团突然传出三位非独立董事集体请辞的消息,其中包括分管稀土分离技术研发的副总经理杨国安,这一消息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它恰好发生在中美稀土博弈的关键时刻。 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70%以上,深加工能力更是垄断了93%的市场,从F-35战斗机到特斯拉电动车,全球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美国虽然砸下500亿美元重建本土供应链,却遇到了尴尬局面:自家开采的稀土矿还得送到中国加工,这让美国在稀土较量中处处受制。 技术突围失败后,美国开始转变策略,有机构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邀请中国专家赴美,实则暗中套取技术细节。 更有甚者,试图通过收购中国稀土企业的海外子公司来曲线获取技术。这些手段都未能奏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2025年6月要求稀土企业上报核心技术人员名单,建立“稀土人才名录”。 这一举措将掌握萃取分离工艺、钕铁硼制备技术的专家与国家机密深度绑定,显示出中国对人才保护的高度重视。 而高管集体离职的时间点,恰好与中美两轮关键谈判同步。 虽然官方公告称离职原因是“工作安排”,但这种巧合还是让人不得不多想,美国是否已经从技术突围转向了人才争夺? 要知道,全球稀土专家85%集中在中国,这是美国最眼红的资源,有报道称,近年已有50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被国外机构高薪撬走,其中不乏带着工艺方案数据离职的案例。 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可能正从技术层面延伸到人才争夺战场。 不过面对人才争夺战的新挑战,中国迅速布局了多层防护体系,首先是对稀土出口实行严格管控。 2023年将镓、锗等半导体关键材料纳入管制清单,2024年又扩大到钨、铟领域,2025年对钐、钆等中重稀土实施一批一证管理。 而技术保护方面,中国设立了国家稀土技术研究院,专攻稀土分离、提纯及高端应用技术,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磁制冷机专利、北方稀土的复合光催化剂专利,正在构建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这些措施效果显著,美国福特汽车CEO不得不跑到科罗拉多州喊苦,拿不到中国许可证,又找不到替代供应商,而美国磁铁制造商每生产一吨磁铁,就得向中国支付1.2万美元专利费。 有趣的是,欧洲车企表现得比美国淡定得多。 他们积极配合中国的管控要求,使得稀土供应保持稳定,这种态度差异,折射出不同国家在稀土问题上的策略选择。 白宫透露特朗普计划年底访华,试图在关税和稀土问题上达成共识,但现实是,没有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积累,单纯依靠挖角几个高管,就像偷走厨师的菜谱却想复制一家米其林餐厅一样不切实际。 从资源争夺到技术较量,再到人才竞争,这场稀土博弈的本质其实很简单,谁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人才体系,谁就能在全球高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而咱们的优势,恰恰就在于多年积累的产业生态和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