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黄永玉带着40多只螃蟹,前去拜访大前辈齐白石。老人家开心得合不拢嘴,亲自开了上锁

黄永玉带着40多只螃蟹,前去拜访大前辈齐白石。老人家开心得合不拢嘴,亲自开了上锁的柜门,取出两碟“待客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花生。黄永玉定睛一看,“都是坏了的,吃不得!”

黄永玉提着40多只螃蟹去看望齐白石,满心想着给老前辈送份惊喜,谁知却撞上了老人家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待客方式——从锁着的柜子里掏出一碟坏月饼和一碟坏花生。 齐白石,1864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穷苦农家,家里八个孩子,他是老大。小时候日子苦得不行,收成不好时连饭都吃不上,母亲常为一家人吃啥发愁,只能挖野菜、芋头凑合。他从小就明白粮食来之不易。长大后,他靠自学画画和篆刻混口饭吃,直到50多岁才在画坛有点名气。可即便后来成了大画家,他还是改不了节俭的习惯,连待客都显得有点“抠”。

黄永玉,1924年出生在湖南凤凰,家里也不富裕。他年轻时拜齐白石为师,学艺的同时也感受到老师的影响。1950年代的一天,他提着44只螃蟹去拜访齐白石,想让老师高兴高兴。齐白石看到螃蟹果然乐开了花,亲自开了锁柜,拿出两碟“待客点心”:一碟缺了块的月饼和一碟带壳花生。可黄永玉一看,月饼和花生都坏了,吃不了。他心里有点惊讶,但也没多说啥,谢绝了老师的好意。 齐白石的节俭不光对外人,对家里人也是这样。他家米桶是他亲自管着,每天煮饭用小筒量米,手抖一下就够一顿。儿媳妇要是多拿点米,他就得嘀咕几句。外人看着觉得小气,可了解他过去的人都知道,这是穷日子留下的印记,改不了。 这种节俭跟齐白石早年的苦日子脱不了干系。他自己说过,小时候家里穷得饭都吃不上,收成差时只能去田里挖芋头,用牛粪煨着吃,吃完了就挖野菜填肚子。那种经历刻在他骨子里。后来生活好了,他还是舍不得浪费一粒米,米桶锁得严严实实,家里人多拿点他都皱眉。

黄永玉那次拜访后,带着敬意回了家,齐白石则继续过他那简朴的日子。1957年,齐白石在北京去世,93岁,留下一堆画作和让人传颂的故事。他的节俭有时让人觉得怪,可也透出他对生活的不浪费态度。黄永玉后来在艺术上继承了老师的精神,一直画到2023年去世,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大人物。 齐白石的节俭在当时不算稀奇。黄永玉作为齐白石的学生,不光学了画画,也感受到老师的节俭精神。他后来画画时也爱观察生活,作品里满是对自然和日常的喜欢。这师生俩的传承,不止是技巧,还有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艺术的追求。 齐白石的节俭还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专注。他把精力都花在画画上,对吃穿用度不咋讲究。这份专注让他成了画坛的大师。他的画简单却有味道,离不开这种生活态度。 黄永玉在艺术上接了齐白石的棒,画了一堆好东西。他的作品幽默又生动,大家都爱看。他2023年去世,98岁,留下的艺术财富影响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