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左宗棠率西征大军收复新疆,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捷报传到京

左宗棠率西征大军收复新疆,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捷报传到京师,廷议论功行赏,王公大臣认为左宗棠功劳极大,可按道光年间长龄平定入侵新疆的叛匪张格尔而封公的例子,封左宗棠为一等公爵,有人甚至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劳比长龄大得多,即便封王,也无不妥。 但是,慈禧却说:“汉人赐爵,谁也不能超过曾国藩。曾国藩克复金陵,只封了一等侯。左宗棠是曾国藩所荐,他所用得力的老湘营原是曾国藩的老部队,将领刘松山也是曾所举拔,如左宗棠封公,那么从前封曾国藩就太薄了。” 慈禧考虑的不是功劳大小,而是论资排辈,她认为外患不及内敌重要,于是朝廷最后下诏,“钦差大臣大学士陕甘总督左宗棠筹兵筹饷,备历艰辛,卒能谋出万全,肤功迅奏,着加恩由一等伯晋为二等侯。” 左宗棠对爵位的兴趣并不很高,两次上疏辞谢,但诏报不准。 当时,朝野上下有一种看法,朝廷评价左宗棠的功绩还算公允,但有很重要的一点没有提及。这一点,恰恰是左宗棠的伟大之处。 西征收复新疆,自始至终,一直遭到朝内外无穷的阻挠和反对。从李鸿章到丁日昌,从志崇到郭嵩焘,加上英国政府软硬兼施,武力恐吓不行,又用卑诈之词乞降。可以说,当时内外一心,都唯恐中国收复新疆。左宗棠是以一己之力顶住了内外反对者的压力,耗尽心血,力挽狂澜,办了这一件光明正大、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事,这比栉风沐雨,鞠躬尽瘁,更为艰苦,更为可贵。 除了为左宗棠鸣不平,当时朝野还有一种自发的声音,那就是“凌烟阁上绘功臣”,这其中,左宗棠麾下几员名将,受到了世人格外的关注与颂扬。 第一位是刘锦棠。 刘锦棠是老湘军统领刘松山的侄子。出征新疆时,左宗棠任命他总理行营营务,实际上就是西征军的前敌总指挥,那时他仅有20岁。 刘锦棠打仗,勇猛无人能敌,军中称他为“大闯”。更加难得的是,悍勇之外,刘锦棠还特别富有谋略,善出奇兵,出奇制胜。 刘锦棠打过的好仗太多了。如当官军收复古牧地后,得悉乌鲁木齐空虚,他立即起兵直捣乌城;又如攻取南八城时,原定回师阿克苏,先取叶尔羌,因得知喀什噶尔民兵反正,机不可失,立即改攻喀城,一举攻下。 当他攻下喀城时,当时各族同胞以及侨居的西方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都惊讶万分,没想到官军来得如此之快,似乎是从天而降,都佩服刘锦棠的勇略,称他为“飞将军”。 收复新疆一役,刘锦棠的功劳仅次于左宗棠,朝廷封他为二等男,后来晋升为一等男。左宗棠奉调入京之后,他就是左宗棠在新疆的事业继承人,光绪十年新疆建省,刘锦棠是第一任巡抚。任上,他曾多次打退阿古柏残部从俄境的入侵,保卫了西北边陲,为谈判收复伊犁做了实力后盾。谭嗣同后来甚至认为刘锦棠的“伟绩奇勋”不仅已经超过了康熙和乾隆在新疆的武功,而且也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经营西域的前人,用一句话说就是,“铭石还应迈前古!” 遗憾的是,收复新疆、经营新疆,几乎耗尽了刘锦棠的心血。他的身体后来一直不好,光绪十三年因祖母病逝,告归还乡,后来一直在家养病,直到光绪十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廷想重新启用他,但他的身体那时候已经不行了,接旨刚到县城就走不动了。临终之时,他口齿不清,仍喃喃呼号:“将士们,保家卫边,奋勇杀敌!” 刘锦棠死时年仅51岁,谥号襄勤。令人唏嘘的是,一代名将,身后萧条,竹箧中只剩下一些奏稿,别无长物。 第二位是张曜(yao)。 张曜直隶大兴人,祖籍浙江上虞,同治八年率嵩武军随左宗棠西征,不久协同攻克肃州。西征大军收复新疆,张曜是先锋,率先领军出关,驻军哈密。在收复北疆的战役中,张曜协同刘锦棠攻克达坂、吐鲁番;在收复南疆的战役中,张曜率军作为后续部队,支援刘锦棠进攻,为收复南八城立下奇功。 张曜年轻时好武,据说生有神力,曾随僧格林沁追击捻军,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介武夫,其实他不仅好读书,而且写的一手好颜字,论实力,绝对的文武双全。 荒诞的是,刚入官场,在河南做布政使的时候,有小人弹劾他目不识丁,清廷居然不做调查,就撤了他的布政使,改任武职总兵。 张曜没有申辩,索性刻了一方印就叫“目不识丁”,从此开始带兵打仗。 光绪十四年,张曜奉命襄办海军。当时台湾吃紧,巡抚刘铭传无力应对,病退离台,在这一时刻,张曜自告奋勇去接替刘铭传,很可惜,也是未到任,就病死了,身后也是清廉的不行。 第三位是金顺。 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原是多隆阿旧部,同治二年参与左宗棠的西北军事,攻克肃州有功。 在收复新疆的整个战役中,他均立有大功。光绪七年,奉命接收伊犁。 金顺也是不怕死,不爱钱,死后不名一文,连殓葬费都没有。 第四位是刘典。 刘典是湖南人,很早就开始追随左宗棠。同治五年来西北,任甘肃按察使。左宗棠全军出征新疆,刘典留守兰州,坐镇后方,是西征大军的后勤部长,左宗棠赞他是才不匡时,气可盖世的难得人才。 刘典最后鞠躬尽瘁,死在兰州,身后同样萧条,无以为殓。 左宗棠为了给老部下办后事,从薪俸中拿出了6000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