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李鸿章的孙子李子嘉,身着破烂衣服,踉跄着走到一个湖边,纵身一跃跳了进去。要知道,他手里可是有4000万两白银,13000亩良田,一座山,上海一座3层楼,然而,43岁的他却活不下去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3年的冬天,南京城寒风刺骨,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踉踉跄跄地走到湖边,纵身一跃。 没人能想到,这个冻得瑟瑟发抖的流浪汉,竟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亲孙子李子嘉。 更讽刺的是,他曾经坐拥4000万两白银、1.3万亩良田、苏州山场和上海洋房,每月光零花钱就抵得上普通人家几年的收入。 可就是这么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豪门公子,最后竟沦落到连口热粥都喝不上,只能和左宗棠的孙子左巨生挤在破庙里,靠香灰水充饥。 李子嘉的悲剧,从他出生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1910年,他降生在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的家里,母亲是英国贵族,从小住洋楼、穿西装,连零花钱都装在雕花檀木盒里随便拿。 12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和哥哥平分家产,光是每月500块大洋的零花钱,就够普通三口之家吃一年。 可这泼天的富贵非但没让他珍惜,反而成了堕落的催化剂。 16岁开始,他就彻底放飞自我,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午后牵着六条纯种猎犬招摇过市,傍晚必去上海最高档的青楼“长三堂子”挥金如土。 有次为博花魁一笑,他直接砸下3000大洋买下整条街的烟花,夜空亮如白昼,路人目瞪口呆。 赌场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在英租界的“大世界”,他创下一夜输掉芜湖十里洋场的纪录,那可是价值10亿银元的产业。 管家跪着求他收手,他却冷笑:“我李家缺这点地?” 即便后来染上病,双腿溃烂,他还要让人抬着轿子去赌场,纱布渗出的血把椅垫都染红了也毫不在意。 母亲从英国寄信痛骂,他直接把信撕碎扔进黄浦江:“我有田有房,饿不死!” 可现实很快打了他的脸。1937年,27岁的李子嘉败光所有田产,只剩上海一栋老宅。 当他打变卖李鸿章故居的主意时,族中长辈气得登报和他断绝关系。 母亲彻底心寒,带着最后一批珠宝回了英国,临走丢下一句:“你连你祖父一根头发都比不上!” 唯一陪在他身边的,是当年重金赎身的姨太太沈氏,可某天清晨,李子嘉发现保险柜空空如也,沈氏卷走最后三根金条和翡翠镯子跑了。 那一刻,他瘫坐在地喃喃自语:“原来这世上,钱比人走得还快。” 走投无路的他想起曾借给发小左巨生十石米,跑去讨债却发现这位左宗棠的孙子同样落魄。 两个名门之后挤在鸡鸣寺的破庙里,白天沿街乞讨,夜里喝香灰水充饥。 左巨生捡到半块烧饼递给他时,李子嘉已经高烧不退,抓着稻草迷糊念叨:“给我叫辆黄包车,去长三堂子。” 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他尸体时,野狗正在撕咬他冻僵的手指,那里曾戴过一枚鸽血红宝石戒指。 李子嘉的葬礼上,哥哥李厚甫用草席裹尸,把他埋进乱葬岗。 而左巨生不久后也饿死街头,两位晚清名臣的孙子殊途同归。 对比左宗棠“不留一钱与子孙”的家训,李鸿章攒下的金山银山反倒成了催命符。 梁启超当年就痛心疾首:“李公治国之才,治家之策,判若云泥!” 如今合肥李鸿章故居里,游客常对着李子嘉的照片唏嘘,玻璃柜里他幼年把玩的纯金九连环依然锃亮,却照出一个血淋淋的真理:金山银山,不如教子孙一座“责任”之山。 这出悲剧里最扎心的是,李子嘉并非没有翻身机会,母亲曾托关系让他在武汉救济分署当翻译,可他干了三个月就甩手不干:“伺候人的差事,我干不了!” 他也不是没想过学爷爷走仕途,拿花园房契贿赂军官想买个团长当,却被哥哥拦下。 说到底,他从出生起就泡在蜜罐里,根本不知道“奋斗”二字怎么写。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过惯了,等到家产败光,他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 李子嘉的故事像一面照妖镜,映出他最丑陋的贪婪与懒惰,但更深层的,以为金钱万能,却忘了教孩子做人的根本。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时眉头都不皱一下,可他要是知道孙子落得这般下场,棺材板怕是要压不住。 如今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留财不如留才,传金不如传德。 主要信源:(《李鸿章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