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放榜,有个学生考了685分,但清华里最顶尖的专业却报不上。他毫不犹豫,当场决定复读一年再战。消息传出去,复读学校立刻沸腾起来——他们如获至宝。
学校动作麻利,免了学杂费不说,还立刻把五万元现金打进了这学生的卡里,说让他当零花钱用。招生处的人还特意解释,怕孩子压力大,买点好的吃。
最令人瞠目的还在后面:学校当场给他单独拨了一间自习室,空调、冰箱、微波炉一应俱全,一股脑儿全给配齐了。
食堂也紧跟着立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特设小灶”,专为这学生一人服务。食堂师傅们说,只要他来,随时单独开火炒菜,连汤都单独给他熬一锅。冰箱里塞满了水果和酸奶,几个老师轮流检查,随时补充。
这消息长了翅膀一样在复读学校传开。老师们私下议论纷纷:“这阵势,我教书二十年头一回见,跟供了尊活菩萨似的。”
其他复读生们走过那间安静的自习室门口,从窗户里看见空调无声地送出凉风,冰箱里饮料排列整齐——那里面正坐着那个埋头看书的身影。
他们自己只能挤在几十人的大教室里,夏天闷热,冬天干冷,有人忍不住嘀咕:“咱们吹个空调还得等老师办公室没人的时候溜进去蹭一蹭呢。”声音里裹着一种无言的酸涩,像被咬了一口没熟的果子。
隔壁班有个家长来接孩子,听见了这消息,站在走廊里酸溜溜地发牢骚:“我家孩子去年也复读,拼死拼活,连个水果皮都没见学校多给一片,怎么就没这待遇?”
招生的老师正好路过,嘿嘿一笑,声音不高不低,却字字清晰:“大姐,您家孩子要是也能考685,别说水果,我们学校扛着保险箱来给您发钱都行!”
周围几个家长听了,表情复杂,有苦笑,有摇头,空气里一时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位家长顿时语塞,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最后只能讪讪地走开。
为什么复读学校肯如此“下血本”?在分数至上的竞技场上,一个685分的高分复读生,其价值不言而喻。他若明年再战,冲击省状元甚至更高名次的可能极大。
这将是学校招生时最闪亮的金字招牌——当学校宣传时展示“状元摇篮”的光环,这巨大的号召力足以吸引更多学生蜂拥而至。
这笔账,学校自然算得门儿清:五万元的投入,比起未来可观的学费收益和学校声誉的暴涨,实在算不得什么。校长曾私下里毫不避讳地说:“我们又不傻,这笔账算得过来。”
于是,这间特别的单人自习室,那五万块零花钱,还有食堂专设的小灶窗口……这些超规格的待遇,便成了学校对未来那顶“状元光环”预先支付的一笔精明投资。
隔壁班家长那句酸溜溜的“待遇不公”,在招生老师“扛保险箱”的直白回应面前,立刻显出了苍白无力。
现实这面镜子太清晰了——在复读学校眼中,那685分不仅仅是分数,更是明晃晃、沉甸甸的资本,是未来可兑换的声誉与金钱。它被迅速物化为空调冷气、冰箱里的水果、食堂单独升起的炊烟,和那张承载着五万元重量的银行卡。
资本向来只向价值俯首。复读学校倾注的这一切,如同精准的价签,标识出这个685分少年此刻在分数市场中的昂贵身价。
这间特殊自习室与普通教室之间,横亘着的岂止是几堵墙?分明是分数兑换价值时,最直白、最无情也最公平的度量衡。
原来教育这枚硬币,一面写着理想,一面刻着最精明的市场法则——分数资本之下,冷暖待遇之别,如寒泉与沸汤般分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