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0年冬天的一天,福州警备区政委周迅来到辖区内的一个军事仓库进行例行检查。他

1980年冬天的一天,福州警备区政委周迅来到辖区内的一个军事仓库进行例行检查。他检查了仓库里的武器弹药等物资,准备查看残旧武器的处理情况。这时,他无意中在一堆废铁中间发现了一件造型独特的古代兵器。 周迅生于1920年代的福州,家境普通,从小在乡间长大,见过农忙时节的辛苦,也听过长辈讲抗战的故事。年轻时他投身军旅,从基层干起,负责宣传和思想工作,慢慢崭露头角。1950年代,他调到福州警备区,干过不少职务,1980年已是政治委员,管着辖区内的后勤和物资。工作上他特别较真,每次巡查仓库都要亲自翻账本,查物资,确保一点差错没有。那年冬天,他带着任务去金鸡山修械所,照旧是查枪支弹药、报废装备这些老一套的事。他习惯事无巨细,喜欢盯着细节,哪怕一个小角落也不放过。正是这种习惯,让他撞上了那件不寻常的兵器。 那次检查,周迅在修械所的废铁堆里发现一个旧木套,灰尘厚得像盖了层毯子。木套样式老旧,边角都磨秃了,像是多少年没人动过。他让人搬开旁边的废铁,把木套拿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是把乌黑的兵器,造型怪得很,不像刀也不像剑,沉得压手。仔细一瞧,兵器上刻着“靖康元年李纲制”几个字,字迹有点模糊,但还能认出来。他当即觉得这东西不简单,马上让人封好,亲自送到福建省博物馆。专家一检查,确认这是北宋名将李纲的钢锏,长97厘米,重3600克,纯钢打造,专门用来打马战,杀伤力特别强。锏身上满是划痕,明显是上过战场的家伙。专家说,李纲是福建邵武人,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打到汴京,他带着军民死守,铸了这把锏,表明抗敌到底的决心。这件兵器不光是武器,更是那段抗金历史的见证。 李纲是北宋末年的大人物,官至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被任命为京城四壁守御使,带着军民跟金兵硬碰硬。他在汴京组织防御,硬是把金兵挡了好一阵,靠的就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这把锏是他专门请人打造的,代表了他保家卫国的信念。锏这种武器在晋唐时期就有了,一般用铜或铁做,长度多在65到85厘米之间,但李纲这把长了点,设计上也更适合马上作战。宋代短兵器里,锏算是实用性很强的家伙,挥起来跟刀剑的路数差不多,但更重,砸下去能直接把敌人盔甲砸瘪。专家还说,这把锏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来历最清楚的古代名将兵器,宋代特征特别明显,算得上是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