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在回顾朝鲜战争中的激烈战斗时,人们常常首先想到上甘岭战役和喋血岭战役等知名的战斗

在回顾朝鲜战争中的激烈战斗时,人们常常首先想到上甘岭战役和喋血岭战役等知名的战斗。在这些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少数兵力战胜了占据优势的美军,成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然而,至今鲜为人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0团在驿谷川阻击战中取得的胜利,实际上同样值得铭记。在这场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排,9名战士仅凭20枚手榴弹,就成功击退了美军骑兵1师的猛烈进攻。令人震惊的是,尽管美军骑兵1师投入了近万枚炸弹,试图摧毁中国志愿军阵地,最终却未能攻占目标山头。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第47军140团的志愿军成功挡住了美军的强大攻势?在美军火力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军依然未能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这场阻击战究竟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951年,在经历了朝鲜战争的五次重大战役后,中朝和美韩两方的前线几乎陷入了僵持状态,大致维持在三八线一带。联合国军意识到彻底战胜中朝两国军队已无可能,便主动提出停战谈判,史称“朝鲜战争第一次停战谈判”。 然而,美国虽然提出了停战谈判的倡议,但在谈判过程中却缺乏诚意。美国一方面向中国发出了停战谈判的橄榄枝,另一方面却继续对中朝两国施加军事压力,试图通过“非大规模进攻”来蚕食朝鲜领土,并通过战争成果在谈判中占据更多的优势。 美国显然低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抵抗决心与信心。面对联合国军的不断挑衅,中朝两国人民于夏秋季节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毛主席指示,鉴于敌我双方进入僵持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集中力量,打小规模歼灭战,以逐步消耗敌方力量。 1951年9月29日,美军集结重兵,发起了所谓的“秋季攻势”,目标是对汉城至金化的中朝前线阵地进行全面进攻。美军在此次攻势中派出了王牌部队——美军骑兵1师。 美军骑兵1师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21年,是美国首次尝试将部队装甲化的标志之一,成为了美军机动陆军部队的先锋。二战期间,美军骑兵1师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成功击败日军并重创敌军。朝鲜战争爆发后,骑兵1师作为先头部队,先后击败了装备苏联T-34坦克的朝鲜装甲部队,并迅速越过三八线,深入朝鲜。 美军在秋季反攻中派出骑兵1师,显示出其对这场战斗的极高重视。同时,美军还准备了超过万发炮弹,准备用猛烈的火力摧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阵地,迫使他们撤退。这是联合国军第三任司令克拉克的作战风格。 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该如何应对呢? 负责防守驿谷川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5团。尽管兵力不足,面对美军骑兵1师的强大攻击,410团显然处于劣势。在美军骑兵1师的指挥下,成千上万的炮弹如暴雨般轰击在415团的阵地上,试图摧毁中国军队的抵抗力。 然而,当美军骑兵1师的两个营到达阵地时,发现战壕里空无一人,连一具尸体都没有!原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415团早已预见到美军可能会使用地毯式轰炸战术,因此提前撤离了阵地。经过如此预判,志愿军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并让美军的炮火白白浪费了。 美军对此感到愤怒,迅速追击中国人民志愿军撤退的路线,向马巨里272高地发起攻击。此地连接东西朝鲜战线,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要防线。 由于美军在第一轮轰炸中消耗了大量炮弹,他们在第二轮进攻时的火力明显不足。这正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反击的机会。为了在高地上展开持久战,志愿军在阵地上精心布置了多个射击点,部署了马克沁机枪,并挖掘了防炮坑和藏兵洞。 美军骑兵1师第五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准备毫不知情,贸然冲锋时遭遇了强烈的抵抗。多次进攻都未能成功,尽管美军认为阵地上盘踞着大量的中国军队,但实际情况是,防守阵地的只有一个连的志愿军。 在经过几轮无果的进攻后,美军请求使用B26轰炸机对阵地进行空袭,意图摧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防线。然而,这一切并未顺利进行。轰炸机的猛烈袭击并未能够彻底击垮中国志愿军的防守,而阵地上的补给线也一度被切断。 经过长时间的坚守,志愿军的5连3排虽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他们依然保持着抵抗。几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排长郝做出了果断的决策,命令9名幸存战士通过巧妙的反击重新夺回了272高地。他们以20枚手榴弹成功打击了美军,迫使其慌乱撤退。 美军随即展开了报复性行动,使用迫击炮进行大规模轰炸,但中国人民志愿军5连3排已然掌握了应对美军火力的技巧。每当轰炸来临,志愿军便躲入防空洞,利用缴获的敌军补给坚守阵地。 经过无数次的战斗,5连3排成功抵御了美军29次的攻击,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顽强抵抗精神。美军在战斗失败后终于放弃了进一步的进攻计划,转而集中力量维持三八线阵地。 1951年10月,美军撤回其秋季攻势的作战计划,最终中国人民志愿军接替了防守任务,进一步稳固了前线阵地。此战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树立了威信,彻底改变了美军对战争的看法,促使停战谈判的进程加快。 1953年7月,在板门店签署的停战协议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结束,美军也第一次在中国人民的团结面前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