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第二次北伐中的王玄谟:无耻至极,胆大包天地借机大发战争财。 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志在收复中原的宏大计划里,王玄谟本该是北伐的先锋猛将,可他却把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变成了中饱私囊的生意场,最终不仅葬送了宋军的大好局面,更让元嘉盛世蒙上了阴影。 说起来,王玄谟能当上北伐主力统帅,全靠一张会吹牛的嘴。 他早年在彭城做地方官时,就天天跟人吹嘘自己懂兵法、能打仗,这些话传到宋文帝耳朵里,正想北伐的文帝听得心花怒放。 当时朝中名将檀道济刚被冤杀,文帝急着找个“懂军事”的人撑场面,王玄谟的豪言壮语正好对上了他的心思,当即被提拔为宁朔将军,统领东路军主力进攻北魏。 450年秋,北伐正式打响,王玄谟带着几万宋军包围了北魏的滑台城 这滑台是黄河以南的重镇,城里囤积着不少粮草物资,当地百姓听说宋军北伐,都带着酒肉来劳军,甚至有人自告奋勇要当向导。 按说此时军心民心都在宋军这边,只要指挥得当,拿下滑台易如反掌。可王玄谟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打仗。 他一到滑台城下,就先给士兵定了条规矩:城里的财物谁都不准动,必须由他亲自清点分配。 底下士兵拼死攻城,他却在中军大帐里忙着登记从民间搜刮来的粮食、布匹,连百姓送来的慰劳品都要折价入账。 有将领劝他:“滑台城里有很多桑椹,可以用来喂马,咱们粮草紧张,不如让士兵收集一些。” 王玄谟眼皮都不抬:“桑椹能卖钱,都给我收起来,将来运回去换银子。” 更过分的是,他见滑台城里有不少富家子弟,竟然下令抓来当人质,逼着他们家人拿钱赎人。 有个当地豪强带着两千家丁来投军,愿意协助攻城,只求战后能减免赋税,王玄谟却嫌人家没给他送礼,直接把人赶了回去。 百姓渐渐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原本热情的支持变成了冷眼旁观,甚至有人偷偷给北魏守军报信。 滑台攻了三个月,宋军死伤惨重,城却纹丝不动。 这时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几十万大军南下救援,王玄谟慌了神,既不组织抵抗,也不安排撤退,反而连夜带着自己搜刮的金银财宝先跑了。 几万宋军群龙无首,被北魏军追着砍杀,尸横遍野,粮草武器全成了敌军的战利品。 东路军一败,整个北伐战局彻底崩盘,北魏军趁势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建康城都能听到敌军的马蹄声。 战后清算时,人们才发现王玄谟在北伐期间聚敛的财物,够他下半辈子锦衣玉食。 可宋军损失的士兵、丢弃的军械,还有被北魏劫掠的淮南地区,这些损失几十年都难以弥补。 宋文帝站在石头城上望着江北,想起自己当年对王玄谟的信任,气得捶胸顿足,连声叹道:“悔不该听此小人之言!” 王玄谟的无耻,不止在于贪财,更在于他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安危之上。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最讲军心民心,他却用贪婪寒了百姓的心,用自私乱了军队的阵。 对比同时期西路军将领柳元景,人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打了不少胜仗,可就因为东路军溃败,西路军再能打也只能撤退。 可见一场战争的成败,有时候真就系在一两个关键人物的品行上。 更值得深思的是,宋文帝为何会重用这样的人? 说到底还是急于求成的心态在作祟,只听进去顺耳的豪言,却没看清底下人的真品行。 王玄谟后来虽然没被处死,官还照做,但在史书里永远留下了“贪鄙误国”的骂名。 这场北伐的失败,也成了元嘉盛世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国家大事面前,容不得半点私心。 像王玄谟这样把战争当生意的人,无论嘴上说得多么好听,终究会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