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处死,还连累15000余人。行刑前,蓝玉指责朱元璋:“跟

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处死,还连累15000余人。行刑前,蓝玉指责朱元璋:“跟我亲近的人你都全杀了,为什么唯独放过他?”朱元璋不屑地笑着说:“你怎么能与他相比。”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帝王。

他出身贫寒,年少为僧,后因战乱投身起义军,最终通过多年征战,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建立大明王朝。

在他的治理下,大明初年迅速从战乱中恢复,社会秩序重建,百姓休养生息。

然而,这位开国皇帝在位后期也逐渐展现出多疑、猜忌的一面,尤其对功臣宿将的清洗,构成了其统治晚期的显著特征,而“蓝玉案”正是其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一桩。

蓝玉,字守仁,是明初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出身凤阳,与朱元璋有深厚渊源。

他早年随徐达南征北战,是明军中不可或缺的猛将之一。

在朱元璋称帝后,蓝玉继续参与多次对北元的征讨,并屡立战功。

尤其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出征漠北之战中,蓝玉率军大破元军,俘虏元宗王脱古思帖木儿及十余万蒙古士兵,重创元朝残余势力。

这场战役被朱元璋视为明军对北方威胁的最终一击,因此对蓝玉大加赏赐,封为凉国公,一时权势显赫。

然而,蓝玉的声望与功勋,也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觉。

明太祖晚年多疑,尤其厌恶权臣跋扈,担心大将拥兵自重威胁皇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下令逮捕蓝玉,指控其图谋不轨,蓄意谋反。

紧接着,蓝玉及其家属、部属、门客纷纷被捕,案件迅速扩大,牵连甚广。

据《明史》记载,因蓝玉案被诛者多达一万五千余人,波及王公贵族、军中将领、文官武将,甚至连蓝玉亲属和门生故吏都未能幸免。

该案成为明初“功臣大清洗”的巅峰之作,也被后世称为“蓝玉党狱”。

据说,行刑前,蓝玉悲愤交加,怒斥朱元璋:“跟我亲近的人你都全杀了,为什么唯独放过他?”

面对蓝玉临终前的质问,朱元璋只是冷笑:“你怎么能与他相比?”

这位“他”,正是俞通渊。

这个对蓝玉而言既是朋友又是知交的武将,竟能在举国肃杀的风暴中全身而退,成为极少数被“赦免”的一员,这背后自然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

俞通渊之所以能逃过一劫,靠的并不是他个人的军功或者自证清白的辩解,而是他背后那座在明初赫赫有名的俞氏家族。

这个家族几代忠烈,一门英杰,被后人称为“一将二相三侯”的典范家族。

俞通渊的父亲俞廷玉,是朱元璋创业初期的老部下,为人刚直果敢、骁勇善战。

在攻打安庆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不幸在阵前重伤战死,赢得朱元璋“忠烈将军”的封誉。 而俞通渊的大哥俞通海,则是朱元璋身边的实战型大将。

在数次关键战役中,他或为先锋、或担重任,屡屡带兵破敌,立下了汗马功劳。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朱元璋险些遭遇伏击的紧要关头,俞通海冒死相救,保住了这位日后开国之主的性命。

这段生死之交的恩情,朱元璋一直铭记在心。

俞通渊的二哥俞通源,则更多体现在文官系统中起到调和作用。

虽军功不及二兄,但也曾随军南征北战,后因久病缠身,于1389年去世。

至此,俞家“三子”两亡,而留下的俞通渊,虽军功不多,但忠臣之后,朱元璋颇为照顾。

朱元璋身为一代帝王,深谙“恩威并施”的权术逻辑。

他可以为了削弱功臣势力不惜挥刀斩将,也可以为了示范忠义、安抚军心而“破例开恩”。 因此,俞通海就这么被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