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208年,曹操刚刚处死“神医”华佗,他的“偏头痛”病便再次复发,南阳太守为了示好

208年,曹操刚刚处死“神医”华佗,他的“偏头痛”病便再次复发,南阳太守为了示好,向曹操推荐张仲景。 公元208年,曹操处死神医华佗,头风病却再次发作,痛得他抓耳挠腮。南阳太守为了拍马屁,推荐了医术高超的张仲景。可张仲景一听要给曹操治病,吓得连夜收拾包袱逃进深山。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人,出身书香门第,却不迷恋功名,一心扑在医术上。他小时候就翻烂了《黄帝内经》,走遍南阳乡间,采药、问诊,积累了一身真本事。南阳闹瘟疫那年,他亲手熬药,分给村民,救下不少人命,名声传得老远。他不光会看病,还爱钻研,晚上点着油灯整理医案,试着把草药的性味和病症对上号,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治病路子。他的目标不是当个普通郎中,而是要写出一本能传世的医书。 张仲景的医术偏重药理,讲究辨证施治。他创的“祛寒娇耳汤”,用羊肉、生姜和药材包成面团,煮汤给冻伤的百姓喝,效果好得不得了。他跑遍山野,收集草药,记下每种药的味道和功效,慢慢摸索出治伤寒和杂病的门道。他的家堆满了医书和药材,院子里晾着草药,空气里都是药味。南阳人都说,张仲景是个真心为百姓着想的好郎中,可他从不收重礼,只换点粮食或药材。 到了208年,赤壁之战前,曹操驻军荆州,头风病又犯了,疼得他整宿睡不着。南阳太守听说后,觉得这是个巴结曹操的好机会,就想到了张仲景,派人送信让他去给曹操治病。信使找到张仲景家时,他正在研药,手上沾满药末。太守的信里写得清楚,要他去给曹操看头风病,说这是天大的荣幸。可张仲景一听,脸都白了。他知道,华佗就是因为给曹操治病没治好,还提了个开颅的馊主意,结果被砍了脑袋。 华佗的死在南阳传得沸沸扬扬。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针灸功夫了得,治过不少达官贵人。他给曹操治头风病,针灸确实管用,疼了好些。可他野心不小,想借着给曹操治病混个官当。谁知,他提出要给曹操开颅治病,吓得曹操起了疑心,觉得他要害自己。华佗还有过装病推脱不去给曹操看病的记录,被揭穿后,曹操更不信任他。加上那年头,医生地位低,华佗又没啥背景,曹操多疑的性子一上来,直接把他杀了。 张仲景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斤两。他擅长的是药方和辨证,针灸和外科完全不沾边。曹操的头风病,连华佗都没彻底治好,他去了估计也悬。更何况,曹操疑心重,谁知道会不会治不好就拿他开刀?华佗的教训就在眼前,张仲景可不想步后尘。他当晚就收拾好医书和药材,带上家人,悄悄溜出南阳,躲进深山里。山里条件苦,住的是草屋,吃的是野菜,可总比丢了命强。 张仲景隐居后,没闲着。他白天上山采药,晚上整理医案,把多年的心得都写下来。他试着把伤寒和杂病的治法归纳成体系,慢慢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他还在山下给村民看病,换点粮食和药材。村民们都感激他,送来的药材堆满小屋。他不收钱,只求多攒点药材和书,继续钻研医术。山里的生活清苦,但张仲景乐在其中,觉得自己总算能安安心心做学问。 曹操那边,头风病一直没好。军里的郎中试了各种药方,都没啥用。曹操带病打仗,身体越来越差,到220年,他在洛阳病死,活了66岁。他的头风病到底是啥,史学家吵了半天。有人猜是脑癌,可他从跟袁绍打仗时就有这毛病,要真是脑癌,哪能活那么久?更靠谱的说法是,他操劳过度,得了偏头痛,疼起来要命,但不至于致命。他的死因也不是头风病,而是多年征战把身体拖垮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来成了中医的宝典,里头总结了伤寒和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法,救了无数人命。他被后人尊为“医圣”,医书传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