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将”之首,战功赫赫,被关羽击溃之后,受辱而死 这位让曹操叹息“三十年相知错付”的将领,正是于禁。 在曹魏阵营里,于禁的资历与地位远超张辽、张郃等人,他从曹操起兵初期就追随左右,是最早一批被委以重任的宿将。 当年曹操在兖州被吕布偷袭,全军溃散时,是于禁带着数百人且战且退,还沿途整顿逃兵,稳住了军心;官渡之战时,他督守土山,顶住袁绍大军猛攻,立下关键战功。 曹操曾评价他“有古之名将之风”,甚至让他统领最精锐的禁军,这种信任在五子良将中独一份。 于禁能成为“之首”,不止靠资历,更靠军纪严明。 他治军极严,哪怕是自己的旧部犯错,也绝不姑息。 一次行军途中,部下士兵抢劫百姓,他当即按军法处斩,连曹操都觉得他执法过严,他却坚持“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 这种铁腕作风让他的部队战斗力极强,但也埋下隐患——过于刚直的性格,让他不懂转圜,更放不下名将的身段。 转折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 当时曹仁被关羽围困在樊城,曹操急调于禁率七军救援。 这七军是曹魏的精锐,兵力足有三万,曹操把如此重任交给于禁,可见对他的倚重。 可谁也没料到,大军刚到樊城附近,就遇上汉水暴涨,连日暴雨让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的军营全被淹没。 关羽趁机驾船猛攻,七军溃散,于禁在绝境中选择了投降,而一同出征的庞德却宁死不降,被关羽斩杀。 消息传到许昌,曹操当场愣住,半晌才说出那句痛心的话:“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跟随自己三十年的老将,竟在关键时刻不如降将忠贞,这对曹操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于禁的投降,不仅让曹魏损失惨重,更折损了曹操对旧部的信任。 而他自己的命运,从投降那一刻就已注定。 关羽败亡后,于禁成了孙权的俘虏,在东吴寄人篱下两年。 孙权向曹魏称臣后,把他送回魏国。 此时曹操已死,曹丕即位,表面上对他嘘寒问暖,说“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暗地里却早有安排。 他让于禁去祭拜曹操的陵墓,却在陵堂壁画上特意画了“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场景。 于禁看到壁画时,羞愧得浑身发抖,没过多久就发病去世了。 这位一生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以“羞愧而死”落幕,实在令人唏嘘。 他的失败有天灾因素,汉水暴涨非人力能挡,但投降的选择终究成了无法抹去的污点。 可回头想想,若不是曹丕用这种羞辱的方式对待降将,于禁是否能保留最后一点尊严? 战功与晚节,在乱世中究竟哪个更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