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投降魏国之后,魏文帝曹丕派遣夏侯尚督率徐晃、孟达等军,袭取东三郡。 孟达写信给刘封,劝刘封投降,但被刘封拒绝。 孟达写这封信时,心里打得什么算盘? 作为刚投降魏国的降将,他急需立功站稳脚跟,而劝降刘封无疑是最快的投名状。 更重要的是,他和刘封的旧怨早已埋下伏笔——当年孟达从秨归北攻房陵,杀了蒯祺,而蒯祺是诸葛亮的姐夫,孟达本就心有不安,偏偏刘封又以主将身份处处压制他,甚至夺走了他麾下的鼓吹乐队。 这种积怨让孟达觉得,刘封或许也对蜀汉心存不满,劝降未必没有机会。 可刘封的拒绝,从来不是一时冲动。 他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跟着刘备打西川、定汉中,一路从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在蜀汉阵营里,他的身份很特殊——既是刘备的“儿子”,却又不是亲生骨肉。 这种身份让他比谁都清楚,忠诚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东三郡是他亲手镇守的地盘,上庸太守申耽、西城太守申仪表面归附,实则各怀心思,他若此时投降,不仅对不起刘备的养育之恩,更会沦为天下笑柄。 更何况,孟达劝降的时机太微妙了。 当时关羽在襄樊战败,多次向刘封求援,刘封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出兵,这件事本就让他心里不安。 孟达正是抓住这一点,在信里暗示“你不救关羽,刘备必然怪罪,不如早降魏国求条生路”。 可刘封哪里肯信?他跟着刘备出生入死十几年,亲眼看着刘备从寄人篱下到建立蜀汉,他不信自己的义父会真的容不下他。 只是刘封没料到,他坚守的忠诚,最终却成了催命符。 夏侯尚、徐晃的大军压境,申耽、申仪兄弟临阵倒戈,东三郡很快失守。 他带着残兵逃回成都,等待他的不是安慰,而是刘备的问责——不救关羽、逼反孟达、丢失东三郡,每一条都够重。 诸葛亮在一旁提醒刘备:“刘封刚猛,等您百年之后,恐怕没人能驾驭他。” 这句话彻底断了刘封的生路。 临刑前,刘封会不会想起孟达的那封信?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固执? 可历史没有回头路。他的悲剧,从来不是简单的“忠”与“降”的选择,而是义子身份在权力棋局中的无奈,是乱世里个人命运被大势裹挟的必然。 忠诚未必能换来善待,勇武也未必能保全自身,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最残酷的真相。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