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5年,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少将的女儿下了班,委屈地讲:“爸爸,医院最近评了职

1975年,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少将的女儿下了班,委屈地讲:“爸爸,医院最近评了职称,我的技术等级被评低了一级,您能不能帮我说一说?”王副政委一听,语重心长地说:“不行,职务高与低,一样为病人服务。”

王直出生在福建上杭县才溪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那时候是1916年,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小时候就帮着干农活,七岁开始上私塾,一年后转到溪西小学念书,高小二年级就辍学了。 十三岁那年,他就投身革命活动,两年后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从最基层的勤务员干起,每天背行李跟部队走,很快就转为宣传员,用粉笔画宣传画,向村民讲政策。 1932年加入共青团,担任红军独立第十师政治部宣传队漫画组组长,常常画漫画鼓舞士气。两年后转为党员,任闽西红军第一团第四连政治指导员,带战士在苏区打仗。 长征时期,他跟着队伍翻雪山过草地,一步步坚持下来。抗日战争爆发后,调到新四军,担任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在浙西地区搞宣传,还参加溧阳等地的战斗,指挥部队冲锋。 解放战争中,他当过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副政委,参加苏中战役。 1949年后,任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第八十九师政委,参与渡江作战。这样的经历,让他从一个农村小子成长为有担当的干部,一辈子注重原则,对工作一丝不苟。 抗美援朝战争是王直生涯中重要一页,1950年10月,他率部从上海开拔,先到山东,11月9日到鸭绿江畔,当晚跨江入朝。 作为志愿军第二十军第八十九师政委,他带队参加长津湖战役,那里风雪大,部队冻伤少不了,但他想办法减少损失,比如缴获毛毯后剪碎分发保暖,战士们觉得这招实用。 在剑山岭战斗中,他组织政治工作,部队打出好成绩,师里受到嘉奖。后来战役结束后,他升为第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参与上甘岭防御战等多场战役,立下功劳。 回国后,1952年任第三十一军副政委,1955年获少将军衔,还拿到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以及朝鲜的勋章。 这些经历让他明白,职务升降靠实干,不是靠关系,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家教方式。他调任福建省军区副政委、陆军第二十八军政委、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和副政委,在岗位上处理文件,出席会议,保持严谨作风。晚年还兼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参与地方工作,一直到退休。

王直的家庭生活很简单,他夫人潘吟秋是上海人,原先在日本纱厂当童工,后来参加革命,1941年在溧阳和王直结婚,两人感情稳。 潘吟秋在抗日时期怀孕时遇敌扫荡,不幸流产,但她坚持工作。王直对子女要求严格,从不利用职务帮他们升职或安排好工作。 他有几个孩子,大儿子想买自行车,让司机送一趟,他批评说公共汽车没停,就该自己坐去,别想坐小车摆谱。 子女们在各自岗位上靠自己努力,比如女儿在医院当护士,儿子在武警学校或检察院工作。王直常说,干工作别在意职务高低,都在为事业出力。 他帮老区烈士子女推荐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却对自家孩子从来不说情。这家风让子女们明白,成功靠自身奋斗,不是靠父母的影子。 1975年那件事,就是典型例子,女儿职称评低了,想让父亲帮忙说说,他直接拒绝,强调职务大小一样服务病人。这不光是拒绝帮忙,更是教导子女放下包袱,好好工作。

那件事后,女儿理解了父亲的意思,在医院埋头干活,不再纠结职称,几年后靠努力得到调整,但没张扬,继续专注业务。 王直继续在福州军区工作,每天早起处理事务,退休后住安静地方,种花浇水,阅读报纸,还当《福州晚报》通讯员,写文章投寄。 子女轮流探望,带来水果聊工作,他总提醒他们别奢华,保持谦虚谨慎。王直不抽烟不喝酒,身体检查时配合医生,一辈子保持严谨作风。 夫人潘吟秋陪伴他,两人一起散步,过简单日子。2014年4月7日,王直因病在福州总医院去世,享年98岁,遗体火化,骨灰安放,子女在墓前鞠躬致敬。他的事迹影响很多人,不仅是战争功劳,还有家教原则,让人看到老一辈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