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大量老外来旅游,恐怕国外还蒙在鼓里,原来中国如此强大!
在全球多数国家收紧边境、提高签证门槛的背景下,中国却逆势而行,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这可不是简单的调整,而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战略行动,目标就是重新拥抱世界。
从去年底到现在,无数外国游客涌入中国,机场人潮涌动,消费市场也被彻底带火。
最直接的信号就是那份不断扩容的免签国名单。
去年底还只有25个国家,现在已经迅速增加到47个,尤其是沙特、阿曼、科威特等海湾六国被“打包”加入免签行列。
谁能想到,过去办签证要耗上半个月的国家,现在一张机票就能轻松落地。
照这个势头,年底前突破50个国家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签证便利化的力度也前所未有,原本72小时的过境免签现在直接延长到10天,覆盖54个国家。
这意味着国际旅客途经中国不再是走马观花,完全可以从上海入境,再去成都吃顿火锅,然后飞到晒个太阳,体验一次深度的跨省自由行。
商务人士更是受益,五年甚至十年期的长期签证正在巴西、澳大利亚等市场推广,亚太地区的商人手持APEC商务旅行卡,更是畅行无阻。
申请流程也大幅简化,申请表砍掉了三分之一的内容,使馆取消了预约环节,连指纹采集的范围也大大缩小。
用当事人的话说:“以前办签证得耗半个月,现在填个表就能走,成本还降了四分之一。”
这笔时间和金钱的账,外国朋友算得很清楚。
的红利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以上海为例,今年上半年接待了260万外国人入境,其中靠免签进来的就有140万,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在北京、成都和,免签游客的比例也都超过了一半。
浦东机场的日常景象被形容为像在“开联合国大会”,热闹非凡。
甚至在韩国,白领中还出现了一个热词叫“周五下班飞中国”,足见这波开放的吸引力。
人流涌入的背后,是一笔实打实的经济账。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岛上高达89%的外国游客通过免签入境,免税店的柜台前“天天挤爆”,货品卖得“哗哗的”。
这种看得见的消费,比任何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这波操作的另一层收获,或许更具深意。
在全球签证趋紧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逆势而行成功“圈粉”无数。
在YouTube上,关于中国旅游的视频播放量过亿;而在TikTok上,相关话题的浏览量接近百亿。
一个外国游客随手拍的陆家嘴夜景,传播效果甚至超过了官方的宣传片。
今年上半年,美国和日本游客数量位列前五,而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游客回流速度最快。
客源结构的多样性和高端化,也让“只为赚外汇”的片面论调不攻自破。
不过,一片叫好声中,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开始浮现。
的“硬件”到位了,服务的“软件”却没完全跟上。
比如,许多景区的英文标识依然不足,更别提英语导购;移动支付系统对外国人来说还是不够友好,绑卡流程繁琐;一些景区的在线预约系统也时常卡顿。
这些细节上的“磨合”问题,让外国游客从“能来”到“想来,还想再来”之间,仍存在一段距离。
更值得警惕的是,邻居们也在开门迎客。
近期印度尼西亚就对中国游客开放了10天过境免签。
在全球竞相吸引游客的格局下,谁的服务体验更好,谁才能笑到最后。
可以预见,中国的开放力度还会继续加码。
但要真正实现从“能来”到“想来”的转变,一场系统性的服务升级势在必行。
机场和交通枢纽的英文指示牌需要更密集,国际支付渠道必须彻底打通,景区预约流程也得更顺滑。
或许,开发一个整合了交通、支付、预约等功能的外国游客专用APP,才是治本之策。
有的网友认为:“欢迎外国人到中国游玩,等待你们的是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
现代化的城市,便捷的支付,便宜的物价,安全的环境,飞一样的高铁,数不清的美味佳肴,美丽的山川大河……你们一定会有特别棒的感觉,也一定会有被西方政府、媒体长期抹黑而上当受骗的感觉。
你们可能是带着好奇来的,希望你们带着友谊回去,让更多的外国人来看一下真实的中国。”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觉得:“对外国免签对中国也好,免费宣传中国,让老外来中国走走,和他们国内新闻报道中国脏乱差不一样,看看真实的中国,到处充满高科技美食美景,不一样的世界。”
中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撕开签证壁垒,吸引全球的目光。
你觉得这波开放浪潮,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更深远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