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姜维生前的最后一计,有多厉害?若成功,极有可能改写三国历史 公元263年,曹魏权

姜维生前的最后一计,有多厉害?若成功,极有可能改写三国历史 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钟会率领的主力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形成对峙之势。然而,邓艾却亲率精锐部队从阴平小道偷渡,穿越七百里无人区,连克江油、绵竹,兵临成都城下。 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等人的力劝下,选择了献城投降,延续四十多年的蜀汉就此宣告覆灭。 此时的姜维正率领蜀汉残余的主力在剑阁与钟会对峙。当成都陷落、后主降诏的消息传来,全军将士 “拔刀砍石”,悲愤欲绝。 如今国破主降,姜维这个这位六旬老将并未选择认命,而是在绝境中酝酿出一场惊天逆转的计划。 姜维敏锐地察觉到魏军内部的矛盾。主将钟会出身颍川士族,自幼才华横溢,却因 “挟术难保” 而被司马昭猜忌。灭蜀之功虽让他声望达到顶峰,却也加剧了司马昭的忌惮。 而邓艾出身寒微,凭借战功跻身高位,与钟会之间早有嫌隙。在偷渡阴平成功后,邓艾擅自以天子名义册封蜀汉降将,更让钟会心生不满。姜维精准地把握了这对矛盾,决定以自身为饵,撬动魏军内部的裂痕。 姜维的诈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连环计。他首先向钟会献上降书,书中写道:“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这番话既抬高了钟会的地位,又暗示彼此有着共同的追求,瞬间拉近了与钟会的心理距离。 在面见钟会时,姜维故意表现出对后主投降的愤慨和对蜀汉灭亡的痛惜,同时巧妙地透露自己掌握着蜀汉旧部的军心。 姜维对钟会说:“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 这句话直击钟会的痛处,加剧其功高震主的危机感。 为了获取钟会的信任,姜维主动献上削弱邓艾势力的计策,建议钟会密报司马昭,诬陷邓艾谋反。 钟会采纳了这一建议,与监军卫瓘联名上书,称邓艾 “所作悖逆,变衅以结”。司马昭本就对邓艾的专断不满,遂下令将其押解回京。 在押送邓艾的过程中,姜维又劝说钟会趁机收编邓艾的部众,彻底清除军中的异己力量。 与此同时,姜维暗中联络蜀汉旧部,“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姜维深知钟会的野心与猜忌,故意制造 “天命所归” 的假象。他模仿诸葛亮的笔迹伪造谶语,称 “当涂高者,魏也;然必有义士,乃能复之”,暗示钟会将是颠覆曹魏的 “义士”。这种心理暗示逐渐强化了钟会的谋反之心,使其一步步走入预设的陷阱。 对局势的全局掌控。姜维的计划并非局限于诛杀魏将,而是有着清晰的战略蓝图:第一步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第二步鼓动钟会诛杀魏军诸将,第三步凭借蜀汉旧部的力量控制局面,第四步拥立后主复位,最终实现汉室复兴。这个四步计划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变数。在钟会犹豫是否诛杀诸将时,姜维直言 “缓则生变,速决为上”,其决断力甚至超过了钟会本人。 可惜功败垂成,公元264年正月十八日,成都城内火光冲天,乱兵四起。钟会被愤怒的魏军将士斩杀于蜀宫之中,姜维在奋力拼杀后身中数创,壮烈战死,这位蜀汉最后的守护者,终究没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夙愿。 然而,复盘整个事件可以发现,姜维的计谋其实已经无限接近成功。钟会已经下令将魏军诸将软禁,并准备发放印绶给蜀汉旧部。如果不是胡烈之子胡渊率部突围并煽动兵变,如果钟会能更早采纳姜维 “尽杀北将” 的建议,历史或许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倘若姜维的计谋最终成功,三国的历史将会发生颠覆性改变:首先,钟会与姜维的联盟将控制整个益州,魏军主力因将领被杀而陷入混乱,邓艾已被押解,司马昭短期内难以再组织大规模伐蜀;其次,蜀汉得以复辟,姜维可能会扶持后主复位或另立宗室,凭借益州天险重整旗鼓;再次,曹魏内部会因灭蜀失败而引发动荡,司马昭的威望受损,曹氏宗室可能借机反扑,司马氏代魏的进程将被延缓;最后,东吴将获得喘息之机,或许会与蜀汉重新结盟,形成新的南北对峙格局。 千年之后,当我们重读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姜维那份孤臣孽子的悲怆。他或许不是完美的将领,其连年北伐也确实消耗了蜀汉国力,但他所展现出的忠诚与智慧,足以让后世铭记。#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