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弹道专家张述祖对陈赓说,有个弹道专家很稀缺,陈说,那就赶紧要过来呀,张却闪烁其辞,陈赓以为又要麻烦周总理,结果张来了一句:“恐怕天王老子也批不了他呀。”
陈赓从小在湖南长大,早年就投身革命,经历过黄埔军校的洗礼,那时候他和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三杰,参与过东征和南昌起义。长征中腿受伤后,转入情报领域,抗日战争时在太行山区和华北平原指挥作战,多次挫败日军进攻。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部队打过淮海战役的部分战斗,1951年去朝鲜指挥志愿军,直至1952年被调回。回国后,他接受任务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目标是培养国防科技人才,这在当时的国家形势下至关重要。
张述祖呢,出生在山西,留学德国学弹道,精通火箭和计算,回国后在大学教书,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国防科研,成了哈军工筹委会的关键人物,帮助选拔师资,推动教学体系建设。沈毅出身江苏地主家庭,留学法国专攻兵工弹道,回国在国民党航空摄影学校和南京炮校教书,抗日期间任第三战区少将专员。解放战争末在东北起义,帮我军建兵工厂,提供枪炮技术,但新中国成立后任民航局副局长兼财务处长时,因贪污罪被判死刑,后改死缓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组建哈军工的过程,起步于1952年夏,陈赓结束朝鲜指挥,接到中央任务,毛主席和周总理指定他负责,强调快速建成以应对国际压力。他带领团队考察多地,最终选哈尔滨,工业基础好,气候适合研究。师资选拔成了难题,张述祖列出长名单,包括全国顶尖专家,调动需高层批准。陈赓奔波协调,先找贺龙、陈毅等副总理,获部分许可,但关键人物需周总理签字。
周总理事务繁忙,陈赓多次扑空,后在国务院西花厅守候,抓住机会递上名单,总理签字并建议找刘伯承调人。从华东、中南、西南、京津调来78名教授和专家,从军区选300名毕业生组助教队,教学力量初步成型。张述祖额外提到沈毅,在弹道同行中称宝贝,陈赓急于要人,张述祖却表示难批。沈毅曾留学法国,懂弹道和法文,在国民党兵工署工作,起义后助建厂,但因贪污入狱,死刑改死缓。陈赓认为技术无罪,让他立功赎罪,次日去北京找董必武,请求刀下留人,董同意研究监外执行。最终需高层拍板,陈赓汇报情况,两周内获批。
沈毅到校时获释,继续工作。这件事体现了当时的人才政策,优先国防需要,允许改造使用,但也严格监督。苏联专家组来援,协助制定方案,陈赓整合资源,确保学院从无到有。哈军工的创建,不仅是学校建设,更是国防科技体系的奠基,反映出国家对军事工程的重视。张述祖的推荐,突显弹道领域的紧缺,沈毅的案例,则是特殊时期的典型,贪污罪行没被美化,但技术价值被挖掘。这逻辑上,顺着人才需求层层推进,接地气地说,就是为了国家大事,不放过任何可用之人。
沈毅到哈军工后,埋头研究,翻译国外弹道情报,推动理论发展。1953年获表彰,但冬天有人报告他深夜喝酒,陈赓查访后了解实情,他怕冷用酒提神,保护独有资料,避免火灾。陈赓指示改善教授条件,所有人从平房搬楼房,提供更好环境。1959年,沈毅因病去世,前些年获得特赦,继续教学,担任炮兵工程系主任,指导实验和教材编写。
哈军工从1953年开学,到后期发展,影响深远,陈赓呕心沥血,1952年的选拔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张述祖在军工教育中贡献突出,1972年逝世前,一直推动科研。整个过程,逻辑上是从组建到运维,强调实际贡献和监督。接地气点讲,这些人干的事,就是在国家需要时,发挥专长,弥补过去国防短板。陈赓的协调能力,确保了顺利,张述祖的专业把关,让弹道学等学科起步。沈毅的改造成功,证明政策有效,但贪污历史仍需警惕。这段历史,提醒后人,个人责任与国家需求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