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打什么120”寒风彻骨,孙玉良:是谁把昆山变成“耻辱之城”?】
“没钱打什么120?”,网上疯传的这句话,激起了网民对急救人员的集体声讨。我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大致的剧情是,时间不详,事发地苏州昆山火车站,一名男子晕倒在地抽搐,有一位好心人拨打120求助。但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以好心人拿不出200元车钱为由,拒绝救助这位男子,临走还说出了那句扎心的话:“没钱打什么120”。 这句没有人情味的冰冷话语,让铜臭侵蚀生命防线,瞬间让昆山成为撕裂人心的道德审判场。
有的人说这件事是真的,有的人说这是造昆山的谣,就是一个段子。昆山这个地方我去过,那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很富裕。在这样的地方发生这样的事,对14亿中国人而言刺激相当大。当急救人员面对抽搐倒地的生命,竟以200元车费为由拒施援手,这已非简单的服务失职,而是对公共医疗伦理基石的彻底背叛。急救车变“金钱收费站”,生命尊严被公然践踏。这铜臭浸染的岂止是昆山形象,它如冰锥刺入社会良知,让十四亿人心冷齿寒。
120急救体系本应是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却扭曲为赤裸的金钱交易。那句“没钱打什么120”的质问,彻底撕碎了“生命至上”的职业誓言。当抽搐倒地的患者因200元被急救车拒之门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制度的失灵,更是人性温度在利益算计下的骤然冰封。此等行径,让象征希望的急救灯沦为刺眼的金钱符号,让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蒙上难以洗刷的耻辱。昆山,这座以经济活力闻名的城市,当本该救死扶伤的急救系统在众目睽睽之下因金钱拒救,其冲击远超个案本身。它如一面扭曲的镜子,映射出公共服务的异化,当效率至上压倒了生命尊严,当商业逻辑侵蚀了人道底线,再繁华的表象也难掩内在的溃败。民众的愤怒是朴素的正义呐喊,是对城市灵魂失落的痛切警醒。
我宁愿相信这是个“段子“,但这个“段子”绝对是对当前医疗制度的提醒,反映了民众对当前医疗制度的不满与愤怒。铜臭腐蚀信任根基,社会伤口亟待制度良药。这个“段子”无情戳破了社会赖以维系的基本信任。我们知道,打120是免费的,但急救车是收钱的,这是一个常识。打120救人的“好心人”,其心态出自见义勇为,但他有义务出这急救车的钱吗?请不要道德绑架他,他没有这个义务。这钱应该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出,120急救车能不能先垫付这笔钱,等联系上患者家属或者患者有支付能力时再出呢?完全可以。所以,这个故事中的120急救护士表现得相当冷血,是有失职之嫌的。
民众的愤怒,在于当120这一生命热线都可能因金钱而断线,普通人面对突发危难时的安全感从何谈起?铜臭味侵蚀的,是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最后信赖,是社会互助的伦理基石。若任由此风蔓延,冷漠将成为常态,“扶不扶”“救不救”的犹豫将演变为群体的精神瘫痪。我们的医疗制度,是需要重构急救伦理的,将“先救人后收费”的铁则嵌入制度骨髓,辅以严厉问责与透明监督,这是民心的期待。我们要反思公共服务的价值排序,任何效率与成本的考量,都必须在生命尊严面前俯首。唯有将“人”重新置于服务的中心,让制度闪耀人文之光,才能弥合这道撕裂信任的伤口。
一座城市的真正高度,不在其GDP的数字,而在于其如何对待最脆弱者的生命。当铜臭竟能凌驾于急救车的鸣笛之上,这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耻辱,更是悬挂于整个社会良心上的一声沉重拷问。我们究竟要将怎样的价值,镌刻在通往未来的路上?这是每一堂“思政课”都要反思的话题。记得小时候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长大的,我们都是“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啊,当前呢,“扶不扶”、“救不救”都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显示出道德水准的后退。是谁把昆山变成“耻辱之城”?其实何止昆山,每一座城市上述的故事都有可能重演,很有必要进行深切的反思。我认为这件事既便是个“段子”,也足以让我们警醒,就如同历史上某些重大事件发生之前流行的“童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