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日本签了字,特朗普又赢了,历史的鬼魂也被放了出来 2025年7月,日本终于还是

日本签了字,特朗普又赢了,历史的鬼魂也被放了出来 2025年7月,日本终于还是跪了。 不是因为想赢,而是没得选。特朗普甩出的一纸关税协议,日本签了——5500亿美元投资、90%利润回流美国、大米市场开放、汽车让利15%,协议还没落地,东京股市先跌了一周,石破茂话都没说完,就差宣布“请辞谢罪”。 熟悉的剧本又一次重演,只不过这次连演技都懒得掩饰了。 40年前的《广场协议》,逼日元升值,炸掉了日本泡沫经济;40年后,特朗普把“协议”升级成“保护费”,要钱、要市场,还要日本人假装自愿。 你看得出来这是谈判,但美国写的是勒索 协议内容不复杂,也不掩饰。 美国要求日本“投资”5500亿美元,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听起来是共赢,仔细看账本,90%利润要回美国——这不是投资,是输血。是日本企业自掏腰包,去美国当苦力。 农业这边更狠。日本此前对大米征收高达700%的保护性关税,几乎不给外米留活路。现在,特朗普一纸协议砍掉关税壁垒,北海道农户直接变成全球化韭菜。 汽车产业也没逃掉。美国先放风“加税25%”,舆论哀嚎,市场大跌,最后协议定在15%。这时美国装出一副“退让”的姿态,日本人倒还真感激了起来。 结果就是:丰田准备关掉国内工厂,去美国扩产;日元汇率应声上调,资本抽离;日韩股市一周内蒸发市值近万亿。 这不是贸易协定,这是战略投降书。 日本不是没见过屈辱,只是这次输得太干脆 很多人忘了,1985年的日本是什么体量——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制造全面压制西方,东京地价可以买下半个美国,丰田和索尼是世界级偶像。那一年,美国靠《广场协议》强行压升日元,把日本出口一脚踹下悬崖。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失落的三十年,泡沫破灭、经济停滞、产业转移、人口老化。 到了今天,日本早已不是当年的东京铁塔。 除了传统汽车还能撑门面,几乎再无核心话语权。半导体让了,消费电子没了,金融也被管着走。 结果这时候,美国又来了,嘴上说是“新协定”,实则是老套路。 只不过,40年前是“日本太强必须压”,现在是“日本不强也得榨”。 特朗普不只是掏空日本,他还在敲打全世界 要说这份协议最恐怖的,不是数字,而是连锁效应。 7月23日日本签字,同一天,菲律宾也签了一份几乎是“卖身契”的协议:对美开放零关税市场,结果反手被美方征收19%的惩罚性关税。 韩国媒体瞬间反应过来,直接写标题:“三星要准备替日本交下一笔保护费。” 日本一签,等于把整条亚太产业链都送到了特朗普的谈判桌上。接下来他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把这份“保护费模式”复制到所有盟友身上。 这不是双边协定,这是美式帝国结构的升级版——你要安全,就得交钱;你要市场,就得让利;你想自立?那对不起,我会让你在供应链上窒息。 这才是特朗普的精明之处。他不是和你做生意,而是把“盟友”变成“客户”,再把账单分期付款。 日本也想挣扎,但挣不动了 当然,也不能说日本完全没试图挣扎。 2023年安倍之后,三任首相走马灯式换人,台前都在谈“自主外交”“战略重构”,可你看他们动了哪根美军的指头? 冲绳的基地照旧在扩建,美国军舰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现在这份协议更是明确了:日本不只是盟友,而是合约制属地。 石破茂嘴上说要“评估协议内容后决定是否请辞”,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明白,签了是罪人,不签就没人能活着回来。 于是他赌了一把,把这锅背下来。但这不是一份协议的结束,而是整个日本对美关系的深度冻结——从现在开始,日本对美国不再有任何谈判空间。 谁在偷笑?谁在磨刀? 而另一边,中国不必出手,就可能坐收红利。 日本车企为避税、减产、控本,下一步很可能将更多产业链拉到中国来做代工。这不是亲华,是没办法。 中国供应链稳定、成本低、产能强,日本不靠中国,难道去印度拼罢工率? 更大的意义在于信号层面——特朗普再次告诉世界:你们所谓的“盟友身份”,在白宫眼里根本不值钱。随时可以榨干,随时可以清算。 美国朋友们今天看到的是日本,明天可能轮到德国、韩国、甚至是加拿大。你们自己说好了:“自由贸易”这个词,在白宫的词典里,是“我自由,你们交税”。 结语:这份协议,不是美国的胜利,是日本的葬礼 2025年的这场协定签署,形式上是一个外交成就,实质上是日本国运的又一次扣血。 40年前,日本主妇在银座抢LV,幻想着“日本可以说不”;40年后,日本首相在协议落笔后考虑辞职,连“说不”的勇气都没有了。 历史不会重复,但它会押韵。这一次押上的,是日本最后的战略独立性——一旦失去,这个国家,将彻底变成美国手中的棋,而不再是一个玩家。 而剩下的问题只是:下一个,是谁。 参考资料:《 德地立人:“失去的三十年”是日本的沉痛教训-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