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产子后写信向父亲求援8000元,毛主席看完信后神情复杂,沉默片刻对张耀祠说:“批条子就免了,钱直接发,你看着办,该给多少就给多少。” 这一年,李讷刚刚经历了人生的一连串波折,她和丈夫徐宁婚姻破裂,独自抚养幼子效芝,每月几十块工资根本撑不起一整个家的开销,她硬撑了几个月,还是扛不住了,只能给父亲写信求助,这对她来说,不是轻易的决定。 毛主席拿到信后沉默了很久,说了一句:“别批条子了,直接给。”张耀祠试探着说:给几千?主席点头:那就八千,从我稿费里出。 这不是随手一挥的施舍,而是一个父亲对女儿不忍之情的流露,后来,主席怕别人说他偏心,干脆又从稿费中拿出同样的钱,分别给了贺子珍、江青和李敏,这事如果只看表面,是个家长帮孩子解困的小插曲,但细想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毛泽东一贯的家庭原则:有了工资就不能再靠家里。 但这一次他打破了自己定下的规矩,其实李讷从小就跟父亲特别亲,是毛泽东唯一一个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别的孩子早早被送走、留学,而李讷是在延安、在窑洞、在中南海的书桌边长大的。 她小时候一进屋,毛泽东马上就收起文件,抱她玩一会,后来她考上北大,又在文革中被送到干校锻炼,和普通青年一样下地、挑粪、养猪,婚后生活不如意,离婚、带娃,一个人挤在小屋里,每月算计着米面油盐,那种日子,毛主席不是不知道,但他一向讲规矩,这次破了例,是心疼到极点了。 这么一个铁面无私的父亲,在面对女儿求助时,到底还是松了口,你说,一个父亲能做到这一步,还有什么好指责的?这件事你怎么看,毛主席该不该破规矩? 很多人把伟人想得太高太远,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有孩子、有牵挂、有软肋,毛主席不差钱,他稿费都交国家了,但他不愿让子女变成靠关系吃饭的人,他的女儿开不了口要钱,最后托人传话,他看了信之后也没动公家的流程,直接从自己的钱里掏出来,说白了,这种处理方式太讲究分寸感了。 有人说毛泽东严厉,但你看他对李讷,从小时候亲自教识字,到长大后送她下干校,再到她最困难时给她8000块,他不是一个溺爱的父亲,但他一直在给女儿底气。 这种爱不喧哗,但分量极重,最打动人的,其实是他那句:“不用批条子了。”那不是命令,是一个父亲看到女儿撑不住了的心软。 那时候,全国老百姓一个月工资几十块,这8000块,是个大数目,可他不讲条件、不设门槛,就这一下,够她缓过那段最难的日子。 有些时候,家人之间就该有这种不讲条件的挺身而出,也许,这才是毛主席留给子女最贵重的一笔“家风遗产”,你觉得,如果你是毛主席,面对李讷这封信,你会怎么做? 参考资料:凤凰网视频——毛主席对女儿李讷有多好?曾拿出8000块稿费交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