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失败原因在于他太过于年轻,心高气傲的,谁的话都听不进去。项羽23岁起兵,25岁巨鹿之战灭秦主力,26岁分封诸侯并自封西楚霸王,年纪轻轻都达到的权利之巅,换做是你,你不会膨胀嘛?可能会觉得自己太厉害,其他人的能力在自己眼里根本不够看。 26岁的项羽站在咸阳宫的台阶上,看着底下跪着的秦朝旧臣,腰间的霸王剑晃得人睁不开眼。这剑是他从秦将章邯手里夺来的,剑鞘上镶着七颗宝石,据说原是秦始皇的佩剑。他一脚把旁边的编钟踹翻,钟鸣震得梁柱嗡嗡响:“烧了!这破宫留着碍事!” 身后的韩生赶紧上前:“霸王三思!咸阳宫是天下枢纽,留着能安抚民心……”话没说完,就被项羽一瞪:“你个酸儒懂什么?俺们楚人生来就不爱这秦人的玩意儿!”他想起小时候叔父项梁教他读书,他学了三天就扔了书:“读书有啥用?能挡得住刀枪?”现在他更信这个理——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靠的是一股子猛劲,不是那些弯弯绕绕的算计。 鸿门宴上,范增举着玉佩晃了三次,项羽假装没看见。他看着刘邦在底下点头哈腰,心里直发笑:“就这怂样,还想跟我争天下?”范增气得把玉簪往地上一摔,簪子断成两截:“竖子不足与谋!”项羽却端着酒杯,跟刘邦称兄道弟,觉得杀这种人掉价——他26岁就当了霸王,刘邦都快五十了,还在他手下讨生活,根本不配当他的对手。 分封诸侯时,他坐在彭城的霸王宫里,把地图摊在地上,用剑鞘划来划去。张良托项伯来说情,想让刘邦多封点地盘,他大手一挥:“给他汉中就够了!那破地方四面是山,他还能飞出来不成?”旁边的英布嘀咕:“汉王手下有韩信,是个能人……”项羽把剑往桌上一拍:“能人?在我眼里,能打的才算能人!韩信?不就是个钻人裤裆的懦夫?” 这话传到韩信耳朵里时,他正拿着根树枝在地上画阵法。他原是项羽帐下的郎中,三次给项羽献奇计,都被骂“小把戏”。有回他说“彭城四面是水,该修点堤坝防着”,项羽笑他“杞人忧天”,结果后来刘邦果然用水淹了彭城。韩信叹口气,收拾包袱投了刘邦——在项羽这儿,本事再大,不如嗓门大。 最要命的是他对下属的态度。英布立了大功,他许诺封九江王,结果只给了块破玉璧,英布心里憋着气,后来刘邦一拉拢,就反了。钟离眜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兄弟,多次提醒他“刘邦在汉中招兵买马,得防着”,他却拍着钟离眜的肩膀:“怕啥?等我灭了田荣,回头就收拾他!”田荣在齐地叛乱,他打了半年才平定,等回头一看,刘邦早杀出汉中,占了关中,跟他隔着鸿沟对峙上了。 30岁那年,垓下被围,夜里听见四面楚歌,项羽喝着酒,对着虞姬笑:“俺项羽带八千子弟出来,现在就剩这点人,是天要亡我,不是我打不过!”虞姬给他斟酒,眼泪掉在酒里:“霸王英勇,只是……”她没说完,项羽已经拔剑起舞,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剑影里满是不甘,却没半分悔意。 他不知道,刘邦在汉营里,正听张良、陈平、韩信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对策。刘邦这人没啥本事,却肯听劝——韩信说“该用十面埋伏”,他就点头;张良说“该让诸侯合兵”,他就派使者;连一个小兵说“垓下的野菜有毒,别让士兵乱吃”,他都让人记下来。 项羽带八百骑突围,到了乌江边上,亭长划着船来接他:“江东还有地,还有人,回去能再招兵!”他看着江面上自己的影子,突然笑了:“我带八千江东子弟出来,现在就我一个回去,还有脸见江东父老?”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转身提着剑冲回追兵里,杀得浑身是血,最后对着东方(江东的方向)笑了笑,抹了脖子。 你想啊,一个26岁就站在权力巅峰的人,见过的都是胜仗,听惯的都是奉承,哪会觉得自己有错?他的骄傲像层硬壳,把所有忠言都挡在外面,也把自己困在了里面。范增后来告老还乡,路上叹着气说:“项羽不是败给刘邦,是败给了自己那点年轻气盛的傲气。” 刘邦后来当了皇帝,在洛阳宫宴会上说:“我不如韩信能打仗,不如张良会谋划,不如萧何会管粮,但我会用他们。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用,他不输谁输?”这话糙,理不糙——年轻气盛不是错,错的是把傲气当本事,把听劝当认输。 项羽的墓在安徽和县,坟头的草一年年枯了又青。有回村里的老人给孩子讲故事,指着坟头说:“这霸王啊,本事大得很,就是太犟,听不进别人的话,不然哪会有后来的刘邦?”孩子似懂非懂,摸着坟头的石头,那石头被雨水冲刷得光滑,像极了项羽当年不肯低头的脖子。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