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开国少将周世忠病重,临终之际,他拉着儿子崩溃大哭:“我好想她,我这辈子最对不起她!”将军口中的人是谁?
周世忠,1918年7月6日生在湖北黄安县一个穷苦农民家里。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感情倒挺好。母亲李少青是童养媳出身,跟父亲周茂银一起撑起这个家,生了周世忠和弟弟周诗海。为了养家,父亲带着弟弟去汉口打工,家里就剩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靠摆摊卖点小吃糊口,周世忠小小年纪就去给地主家放牛,赚点粮食回来。 1930年,红军搞农民运动,村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周世忠的堂叔还当了乡主席。这股革命风吹到12岁的周世忠心里,他觉得自己不能老这么穷下去,得干点啥改变命运。他先是加入儿童团,干得特别卖力,还当上了大队长。1931年,他下定决心参军,加入红25军75师当了个小号兵。那年冬天,他跟母亲告别,母亲眼泪汪汪地看着他走上战场。从此,母子俩天各一方。 周世忠这一生,真不算容易。他1935年入党,跟着部队走过长征,抗日战争里当过八路军连指导员、副营长、营长,后来又在新四军当副团长,还干过淮北军区的参谋长。解放战争,他带兵打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立下不少功劳。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了开国少将。这一路,他靠的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功绩,没啥水分。 可再厉害的将军,也有放不下的心事。对周世忠来说,最牵挂的就是母亲李少青。1931年参军后,他忙着打仗,根本回不了家。母亲呢,一个人在家乡熬日子,战乱时连饭都吃不上,后来还流落街头。1953年,周世忠好不容易回老家探亲,却听说父亲和弟弟早就不在了,母亲也不知道去哪了。直到1954年,他才在武昌找到母亲。那一刻,母子重逢,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 找到母亲后,周世忠把她接到南京,想让她过上好日子。可李少青在城里住不惯,老惦记着乡下。她回了老家,周世忠工作忙得脚不沾地,能去看她的次数屈指可数。心里虽愧疚,可他也没辙,部队上的事脱不开身。到了1970年代末,母亲去世,周世忠因为工作原因,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这件事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 1992年10月9日,周世忠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74岁。他得的是肺病,晚年身体越来越差。临终前,他拉着大儿子周晓明的手,哭着交代后事,说自己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母亲,没能多陪她,没能尽孝。他还嘱咐儿子,死后要把他的骨灰撒到母亲坟前,算是弥补一点遗憾。说完这些,他没多久就走了。 周世忠去世后,家人按他的遗愿办。1993年清明节,周晓明带着父亲的骨灰回了湖北黄安,撒在母亲李少青的坟头,还在旁边种了两棵柏树。这两棵树,一棵代表父亲,一棵代表自己,算是守护着母亲。从那以后,每年清明,家人都去扫墓,柏树长得越发茂盛,周世忠的遗憾也以这种方式延续下去。 说起来,周世忠这一生真挺不容易。他年轻时投身革命,打仗出生入死,后来当了将军,功劳不小。可他跟母亲的感情,却因为战争和工作,留下了太多遗憾。参军时,母亲送他走,后来多年没见,再团聚时,母亲已经饱经风霜。他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可母亲不习惯,他也没时间多陪陪她。母亲去世,他没能送终,这件事一直压在他心头,直到临死都放不下来。 这故事听着挺接地气,也挺真实。英雄不是没感情的,周世忠打了一辈子仗,保家卫国,可对母亲,他觉得自己没做到位。他的遗憾,不光是个人感情的事,还让人想想,孝顺父母这事,到底有多重要。战场上的将军,能扛枪打仗,可面对母亲的离去,他也只能留下眼泪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