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仅喜欢广涉群书,还有超人的记忆和敏锐的反应;1951年6月,他接见几个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军长,赴朝副指挥邓华在介绍四野38军军长梁兴初时,告诉毛主席:“他就是铁军军长梁兴初,在朝鲜他指挥的战役都不错。” 当主席说出"他还是红军第一个骑兵团长"时,梁兴初当场纠正:"主席,不是团长是营长。"面对这个小小的口误,毛主席的反应让在场所有人都佩服不已——这背后折射出一位伟人怎样的智慧与胸怀? 说起毛主席的记忆力,那真是让人惊叹。从小在私塾读书时,老师发现他在读《水浒传》《西游记》这些"闲书",想用考正课的办法制他,谁知他对"四书五经"背得烂熟,老师也无可奈何。毛主席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约1万余种,近10万册,这些书他不是摆设,而是真正读过的。 毛主席读书特别认真,仅一部不过十万字的《伦理学原理》,竟在上面写了12000字的眉批,几乎每段的空白处都有批注和点评。他经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种对知识的渴求,造就了他超人的记忆力。 更难得的是,毛主席读书面特别广。1975年,毛主席会见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时谈到,他受到四个德国人的影响,分别是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海克尔。在谈到海克尔的思想观点时,当时联邦德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都没有读过他的书。连外国专家都不熟悉的学者,毛主席却能娓娓道来,这种博学程度确实惊人。 毛主席读书还有个特点,就是关注那些别人不太注意的细节。比如有一本清朝嘉庆年间的《何典》,这是本很偏的讲鬼故事的滑稽小说,20世纪20年代经鲁迅推荐才为人知,毛主席最晚在1941年就读到了。这种对冷僻书籍的涉猎,展现了他超乎常人的求知欲。 1951年6月,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邓华受彭德怀委派,率领首批入朝的几个军长前往北京向毛主席汇报战况。这次会面安排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那里是毛主席的个人藏书室,墨香飘逸。 当邓华介绍到梁兴初时,特别说道:"主席,这是'万岁军'的军长梁兴初,在朝鲜他指挥的战役都不错。"听到这个介绍,毛主席显然想起了长征时期的往事,笑着握住梁兴初的手说:"我们早都认识了,他还是红军第一个骑兵团长呢!" 这句话一出,现场气氛很是亲切。长征路上的风雨同舟,如今在中南海里重逢,历史感扑面而来。可是梁兴初这个人性格直爽,听到毛主席说成了"团长",当场就纠正:"主席,不是团长是营长。" 这下可有点尴尬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出主席的口误,换作别人可能就慌了。但毛主席的反应真是让人佩服,几乎没有犹豫,立刻机智地回应:"团长和营长都一样,就几十匹马叫连长也行。" 这句话说得太巧妙了。一下子化解了小小的尴尬,还显得特别幽默。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气氛重新变得轻松愉快。这种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确实体现了毛主席的超人智慧。 梁兴初回去后,对身边的人感叹:"毛主席反应真快,就算说错了话也能马上挽回,我要向主席多学习!"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让他更加敬佩这位统帅的人格魅力。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反应,离不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国演义》是他读了70多年的书,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这种长期的阅读积累,让他在处理各种场合时都能游刃有余。 毛主席曾经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他的读书不是为了炫耀学问,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次会面中的机智应对,正体现了他把读书所得运用到日常交往中的能力。 毛主席读书有"四多"的习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而所有的这"四多",又都是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态度,让他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灵活运用的智慧。 从这个小小的插曲中,我们能看到一代伟人的智慧风采。面对意外情况的从容应对,既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更展现了高超的人格魅力。你觉得这种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