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一贯标榜自己对毛主席是紧紧跟随,常年“宝书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公开的言论都是跟着毛主席,顺着毛主席。若要问林彪是不是完全崇拜毛主席?口心一致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个人每天高举红宝书,逢人必谈毛主席,被誉为最忠诚的追随者。可就是这样一个"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的人,最终却乘飞机叛逃,机毁人亡。林彪究竟是真心崇拜还是别有用心?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林彪1907年出生,原名育蓉,字阳春,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林彪于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战争。从一个湖北农家子弟到共和国元帅,林彪的前半生可谓传奇。平型关大捷让他名扬天下,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四野纵横驰骋,战功赫赫,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天才。 但建国后的林彪,却逐渐显露出另一面。特别是1959年接手军委工作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看似忠诚实则别有用心的表演。《毛主席语录》是林彪授意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的摘录,中国人民人手一册。林彪凡公开露面,必手举语录频频晃动。"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 这本红宝书的诞生就很说明问题。林彪精心策划,先在军队推广,后来推向全国。每当出现在公开场合,他总是高举红宝书,声音尖细地高呼"四个伟大"。看起来是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 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摸准毛泽东这一心理,为之大唱赞歌。他面对"大跃进"造成的大损失,轻描淡写地说:"减少了一些收入,可是我们在精神上却得到了很大收入",并极力为毛泽东开脱责任,认为发生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去做。 这种表态看似忠诚,实际上是在投其所好。林彪深谙政治之道,知道什么话能讨毛主席欢心,什么行为能为自己加分。他的表忠心不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而是精心计算后的政治投资。 林彪经常几个月就搞出一个新花样。"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即用现学、突出政治、立竿见影"等口号层出不穷。1965年8月,《毛主席语录》经过再版,把内容扩充到了427条语录。到了年底,经过中共中央的批准,这一再版的《毛主席语录》就被交给了中国人民出版社,通过新华书店进行全国内部发行。 然而,林彪真实的想法却截然不同。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他写下了"谁不说假话,谁就得垮台"、"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这样的话。这些文字清楚地暴露了他的真实内心世界——他根本不是在真心崇拜毛主席,而是在演戏,在搞"现代登龙术"。 林彪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两面派和推动个人崇拜的急先锋呢?说到底,还是权力的诱惑。林彪看到了造神运动能为自己带来的巨大政治利益,于是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 从1959年开始的极不正常的对毛主席的极端个人崇拜氛围,主要就是林彪搞出来的。这种氛围让毛主席也被动地卷了进去,为全党正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设置了障碍。林彪表面上是在抬高毛主席,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政治野心铺路。 1970年的庐山会议(即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件,即1969年才在"文化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共中央新的领导核心出现了分裂。林彪及其追随者在会议上的一些活动后来被毛泽东定性为"反革命政变"。 庐山会议成了林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他试图通过设立国家主席的提议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这次算盘打错了。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真实意图,关系开始急转直下。 会议期间,当汪东兴接到"今天下午三点,常委和各大组组长,到主席那里开会"的电话通知后,叶群瞬间脸色苍白,林彪也感到大事不妙。毛主席在会上愤怒地说:"立即休会!停止讨论林彪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这一刻,林彪的脸红到了耳根。 此后,毛主席开始采取"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角"的策略对付林彪集团。林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拒绝检讨,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以及刘沛丰、司机杨振刚、飞机机长潘景寅、机械师李平、张延奎、特设师邰起良共9人,乘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256号专机从秦皇岛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专机向北飞越中蒙边境,最终坠毁于温都尔汗附近,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9月18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发出57号文件,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 这个消息传出后,全国震惊。那个每天高呼"万岁"的人,那个手握红宝书的"忠臣",竟然叛逃了。人们这才明白,原来那些口号都是假的,那些表忠心的话都是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