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上岸,不落一人!青岛城市学院又见“学霸宿舍”

半岛都市报 2天前 阅读数 7 #推荐

近年来,随着全国考研人数屡创新高,研究生录取的竞争逾发激烈。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的考研录取率已经从几年前的30%左右“残酷”下滑到近一两年的16%左右。然而,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青岛城市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男生寝室考研成绩格外亮眼!该寝室共有6名男生,其中1人签约就业,5名报考研究生,最后5人全部“一战成硕”。这场被网友称为“全员上岸”的教育实践,展现了学校高质量育人成果,成为校园热议焦点。

精准导航:从生涯规划到目标达成的闭环管理

“我们觉得这不是幸运的偶然,而是努力的必然。从入学军训后分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明德班’开始,我们就做好了考研倒计时。”王洪斌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保存的《考研进度甘特图》,这份凝聚集体智慧的时间管理表,详细记录着每日任务分解、周测成绩曲线和查漏补缺清单,他最终被青岛理工大学录取。

据了解,王洪斌所在的二级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构建了全流程的职业与升学规划体系:学院对大一新生会通过生涯规划课、学长榜样分享会等,帮助学生锚定发展方向;在大二,学院以专家讲座、学术沙龙、素质拓展等多样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增加对行业的了解;在大三,学院提供的一系列的考研专家讲座、学长经验分享会以及一对一谈话等方式,为考研学生提供择校和选专业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形成“目标设定-过程调控-结果评估”的完整闭环。被沈阳工业大学录取的袁从杰正是得益于学院的这些举措。

共生生态:构建学业发展共同体

舍友是奋斗路上必不可少的伙伴。被内蒙古财经大学录取的孙宇回想起考研的那段时光,他说:“我们虽然报考的专业不一样,但复习的时候会把公共课的资料共享,本着一起上岸的心态互相帮忙,最终如愿以偿,这也是我们的一种默契。”

当“i”人刘腾,遇到“e”人的孙轲岩,互补的性格让他们在学习上更契合。“因为我俩报考的都是应用统计专业,在复习时,我们会相互提问,找出不足之处,互相看着学习进度,携手前进。”两人分别被山东财经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录取。

大学期间,寝室6人共同参加了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在比赛期间,他们相互学习,互相监督,最终获得国家级奖项两项,也成为了他们难忘的共同回忆之一。

这种超越传统宿舍关系的“学习共同体”,得益于学院创新的共享培养机制,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壁垒。杜培良老师介绍到,身为教师她一直是以陪伴的角色,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目标。比如在孙轲岩和刘腾同学在考应用统计学的时候,对运筹学的内容不熟悉,杜培良老师会第一时间联系学校相关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孙宇同学跨考企业管理专业,需要管理学的教材和部分专业课程的解答,通过杜培良老师的联系,管理系的张卫东老师和王玉琳老师给予孙宇同学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正是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使得工商管理学院内部形成了“师生学习共同体”。正如青岛城市学院校长助理兼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陆洲教授所说:“我们培养的不是单兵作战的'独行侠',而是善于协作的'特种兵'。”

精准滴灌:打造全链条育人体系

在考研期间,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专业课教师随身携带“答疑锦囊”,辅导员老师随身携带“心灵钥匙”。杜培良老师认为王洪斌同学实施的“晨昏打卡法”非常奏效,通过每日学习任务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正向反馈机制;学院辅导员刘紫晶老师的“减压工作”也十分到位,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习进展与心理动态,第一时间有效缓解备考焦虑。她说,“这次集体上岸的背后,是个人努力、团队协作与系统支持的‘三重奏’。”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院打造的“支持系统”:学术维度建立考研数据库,实时更新院校报录比;情感维度组建后援团,举办沟通工作坊;物质维度设立学院专项奖学金,近三年奖励学生数十人,累计奖金数万元。

同时,这种浸润式育人模式带来的连锁效应也正在全校显现:在全校的2025届毕业生中,近300名学子成功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其中包含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大学等“985院校”“211院校”和“双一流”知名学府;以及利兹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诺丁汉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名校。另外,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团队协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满意度高达98.2%。也正如学校校长郭凯佳教授在开学典礼时的寄语:“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塑造千人一面的考试机器,而在于培育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坐标的精神舵手。”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青岛城市学院正以这个“全员上岸”成功范例为起点,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张力的教育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鹏 通讯员 薛艺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是青岛市和山东半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