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古朴与时尚丨25年潍坊二模作文原题、解读和例文

超然复读杨老师 2周前 (04-27) 阅读数 0 #推荐

文/超然复读杨连亭

原题重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年画、风筝、吊脚楼、非遗乐器、漆雕工艺等民族传统文化是古朴的,但也是时尚的。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要解读:

此次作文的立意是非常明朗的,故不做过多解读。但这类作文要拿高分反而有难度,需在思维深度和语言出彩方面下功夫。

写作建议如下:

一、在题干第二段,出题人发出问题“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考生需做出明确回答,可在第一段立意的同时完成这一任务。

二、不要套作,因类似主题的作文很多考生写过,故而强调此点。一方面,关键词“古朴、时尚”,不可替换;另一方面,建议结合材料中出现的民族传统文化做具体讨论,不要泛而空的写作。

三、递进式写作。比如例文,论证结构如下:立意表明同意此观点,并细化时尚与古朴的内涵;接着论述时尚的作用,举例加假设论证;随后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举例加道理论证;接下来引出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古朴的内核,并论述此类作用;随后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思考二者的关系,拉长时间来思考,将这一问题置于历史、当下、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进而引出青年的担当自然收尾。

四、合理使用关联词,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理性。

参考例文:

因其时尚而传承,以其古朴而时尚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今人。经千百年历史长河淘洗流传至今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古朴的,但也是时尚的。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赋予其时尚风貌,才能使其免于冷落、蒙尘乃至遗弃,而又需保持其古朴的内核,才能使其免于变味、堕落乃至异化。

必须得承认,让传统文化拥抱时尚的众多尝试,为优秀传统文化从灰烬中重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潍坊风筝节各种特型风筝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让人惊呼“在潍坊一切皆可上天”;李子柒用充满诗意的短视频复刻漆雕工艺,惊艳了全世界的观众,让人向往那山水自然与巧夺天工的完美结合。若是缺了这时尚元素,或许鸢都的雅称将难以归于潍坊,漆雕的工艺也仅是少数人的小众爱好,岂不让人遗憾?

然而,我们需警惕,有些为了时尚而时尚的做法,已经让传统文化变了味。众多商家把传统节日全都扭曲为购物狂欢节,其背后是对文化的解构和庸俗化,是一种文化消费主义;恶意剪辑将桃园三结义丑化为黑帮头目聚会,AI技术让孙悟空手持机关枪大闹天宫,这些并未真正传承文化,反倒是消解文化,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这种浮于表面的时尚,非但不能发扬传统文化,反而将文化当做博眼球、赚流量的搞钱工具,外表光鲜亮丽,腹内实际草莽,如此做法恐会加速传统文化的消亡。

那么,该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唯有保持其古朴的内核,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呢?因为那里面浓缩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呈现了先贤高贵的精神,而这共同铸造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故而,我们传承的重点不在皮相,而在风骨。年画里有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非遗乐器里有来自历史的回响,吊脚楼里有建筑艺术与当地自然的奇妙结合。这些古朴的传统文化不也曾经是历史上的时尚吗?他们在当时不也是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的代表吗?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只要着眼当下,更应放眼未来。时间长河,奔流不息,从不凝滞。追求时尚是让传统在当下焕发新的意义,而非将其异化;保持古朴是为了精神不变质,而非去捧历史的“裹脚布”。如今的时尚,将来亦是后代子孙眼中的古朴。我们要为后人留下什么?这是我辈青年需要认真解答的问题。

何其有幸,我们生于这古老又年轻的国度,愿我们能够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让今天射出的箭,也能像古人击中我们的眉心一样,击中未来的人们。

特别说明:本文没有使用AI写作,没有后期修饰,可能有细节错误。保持了考场的原汁原味。

(/作者介绍:杨连亭,15763665200,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诸城作协会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超然复读杨老师

超然复读杨老师

长年带复读班,提供复读、志愿填报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