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情明码标价:我们在这场婚恋交易中失去了什么?
打开某相亲APP的时候,在滑动界面的那一瞬间,恍惚间好似身处淘宝一般:身高、体重、学历、年薪,每一个选项都渐渐演变成了筛选的标签。
忽然忆起,学生时代那个羞涩地递来烤红薯,让人心跳加速的少年,竟已成了遥远的白月光。
如今“985硕士年薪30万有房”的婚恋价码,正将纯粹的爱情异化为精密计算的利益博弈,这场正在上演的婚恋商品化浪潮,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一、千年婚恋史里的价码暗战婚恋市场的“价值明码化”,并非当代独有的产物。
时光回溯至西周,《礼记·昏义》便将婚姻,定义为“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这种宗族利益的捆绑,为婚姻烙下了交易的底色。
历史的车轮缓缓地驶入唐代,门阀士族将这种交易推到了顶峰,“五姓七望”逐渐成形,有着极为森严的通婚壁垒。
《新唐书·高俭传》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山东士族一直牢牢地固守着门第所带来的那份骄傲,即便男方的家世稍微差一些,只要能够拿出高额的“陪门财”,就能够敲开联姻的大门。
这种以钱财换取权力、凭借势力去谋取利益的婚姻模式,与当代用学历、收入来衡量婚恋价值的逻辑,简直是一模一样的。
到了明清时期,婚姻的交易化程度更进一步地加深了。
《红楼梦》里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联姻网络,便是典型的写照。王熙凤所说的“如今也是亲戚了,怎么能不讲究呢”,道破了其中的玄机。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本质上乃是贾、薛两家为维系家族地位的政治筹码;而爱情呢,在家族兴衰的天平上,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二、当代婚恋市场的量化焦虑时光缓缓地流转着,当历史的车轮逐步驶入现代社会时,婚恋市场的交易法则也在静静地进行着更新换代。
封建门第观念渐渐淡去,婚恋市场商品化呈现出更隐蔽的、可量化的特征。这一趋势在婚恋领域悄然地蔓延,表现方式也日益精细了,让人难以察觉。
贝壳研究院2021年的调查显示,有74.6%的受访女性将“有房”设为硬性指标,78%的男性则紧盯对方学历与职业前景。
而智联招聘联合珍爱网发布的《2024职场人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相亲市场里,“985硕士+年薪30万+房产”甚至演变成默认的入场券,超70%的受访者表示曾因硬件条件不达标被拒绝。
网友调侃,“找对象堪比职场竞聘,既要简历亮眼,还得通过背景调查。”
这句玩笑话背后,真实地揭示了当代人对婚姻的深深顾虑。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功利化婚恋观正悄然侵蚀年轻人的价值体系:2022年1月6日的报道显示,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3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中,68.4%的受访青年选择房子作为结婚时最看重的物质基础,仅有18%仍坚守“感情至上”的传统观念。
三、被数据异化的爱情真相将学历与收入当作爱情的准入门槛,真能换来幸福吗?《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3》用数据给出答案:夫妻间的情感共鸣与沟通质量,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权重,是经济因素的3倍之多。
历史长河当中,无数佳话已然将真爱之本质予以验证。李清照跟赵明诚,即便身处简陋之室,却能够在金石考据的过程当中琴瑟和谐;汤显祖与吴玉英携手走过了大半辈子,在那较为清贫的岁月里一同坚守着文人的风骨。
反观当今,很多“势均力敌”的婚姻却因为价值观的差异而走向了破裂——某婚恋平台的数据表明,45%的离婚案件,其根源在于“精神层面无法达成共鸣”,此比例远远超过了经济方面的矛盾。
四、重构健康婚恋观的三重锚点面对这场婚恋异化,我们该如何锚定正确的择偶方向?
首先需要重新认知婚姻的本质内核。钱钟书在笔下所描绘的“婚姻围城”这一隐喻,提醒我们要将感情契合置于利益权衡之前,而且要避免把婚姻异化成冰冷的契约。
其次掌握科学的择偶方法,重点关注价值观的深层共鸣。心理学研究证实,拥有共同人生目标,而且有兴趣爱好的伴侣,婚姻持久度高出平均水平40%。正如《幸福婚姻的七个法则》所言真诚沟通,以及相互尊重,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石。
最后将其落实到行动层面,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在择偶的时候,既需要正视现实的需求,又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千万不要让外界的价值标尺,把真爱的模样给模糊了。
在物欲裹挟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回归本心。真正的爱情,从不是那明码标价的商品,而是两颗灵魂穿越世俗迷雾的双向奔赴。
屏幕前的你,如何看待婚恋市场的“量化择偶”现象?在寻找伴侣的路上,哪些因素真正触动过你的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与观点,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在功利的浪潮中,守护纯粹的爱情之光。
数据来源:
2024 年全国单身成年人口数据来源于民政部 2024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唐代涉及 “陪门财” 的联姻案例占比数据来源于《唐代士族婚姻研究》(中华书局,2022)
明清江南地区嫁妆数据来源于《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024 职场人婚恋观调查报告》来源于智联招聘与珍爱网联合发布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2023 年 12 月相关报道
全国离婚纠纷案件数据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 2023 年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金婚夫妻追踪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022 年研究报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