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中国制造为什么行丨“技能起势”的积聚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王东丽
无论是“技能密度”引力,还是“真香”制造业生态,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多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
近期,记者在江苏、广东、福建、安徽、山西等地的采访中发现,中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黑灯工厂、低碳光伏屋顶绿色可持续工厂、机器人高端装备工厂,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与此同时,技术与创新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工人才的“势能”也在持续积聚。

“突围破局”之路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多年来,中国致力于布局制造业突围破局。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双循环”战略以内需市场为基础,强化供应链自主可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家设立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直接补贴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地方配套资金对“专精特新”企业予以奖励。央行定向降准、再贷款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制造业。科创板、北交所优先支持高端制造企业上市融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学研协同,在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设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揭榜挂帅”机制攻关关键技术。产业链“链长制”,催生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出了深圳电子信息、苏州生物医药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人才政策与劳动者技能提升行动、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等公共政策为企业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智力支持和宽松环境。一系列政策接力出台,为制造业插上高质量发展的“翅膀”。
部署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从创业帮扶、企业用工、技能培训、职称认定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协同发力的“政策矩阵”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构建起从顶层设计、路径引导到资源投入、生态优化的完整链条。
“公司发展离不开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发展规划、资金,特别是各类人才政策,帮助企业稳步成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华尔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炜表示。
技能力量的“势能”
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苏保信技能大师工作室里,测试机台上散落着刚刚检测过的铜线样品。虽然公司生产的铜线纯度已高达99.99%,苏保信带领团队仍在0.01%的杂质中,精准检测出微量元素,进一步进行金属提纯与性能改良。“这些微量元素在极端环境下会影响导电效果,必须精准把控。”苏保信说。正是凭借这份极致的技艺与严苛的标准,苏保信团队让企业生产的铜线达到了全球顶尖水平。像苏保信这样的技能人才,正是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突围的重要力量。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从高铁奔驰到新能源汽车驰骋,从智能手机到高端数控机床,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背后,是多年来稳步实施的技能强国、技能强企等一系列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聚集起来的技能力量“势能”。
为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国大力推动技能型人才体系建设,推出一项项改革举措:新八级工制度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用评结合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技能评价导向与企业发展捆绑;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激励人才价值充分释放;“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真金白银”支持劳动者提升技能;工学一体化、产教融合改革,推进院校培养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4月26日,河北、江西两省一北一南,同日点燃了技能大赛省赛的“战火”。每年,上千万人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竞赛项目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广东积极开展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技能竞赛,选拔出一批批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助力珠三角制造业升级转型。天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举办“海河工匠”技能大赛,推动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砌筑项目选手邹彬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奖牌。凭借出色表现,他被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破格录用为项目质量管理员,并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成功解决了多个重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控难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结束后,汽车修理项目金牌得主杨山巍加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担任制造工程部工程师。他在工作中充分运用专业技能和竞赛经验,实现了汽车尺寸在满足甚至优于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批量生产制造。
各地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一批高水平平台,汇聚优质资源,加力技术研发和技能技艺传承。技能人才与科研人员携手攻坚,将创新技术有效转化为实际产能,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应用。
这些穿梭在车间里、奋战在科研阵地上的力量正是中国制造的能量。

编辑丨邱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