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儿童大脑的最佳方法有三种:一是锻炼,二是阅读,三个更重要

大脑发育迟缓,到底是“天生愚钝”,还是“后天失养”?在不少家长眼中,孩子成绩不好、记忆力差、注意力涣散,似乎总归结于“脑子不够用”。
可医学研究却告诉我们,大脑是一块“可塑之土”,种什么,怎么种,什么时候种,才是关键。那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激活”孩子的大脑?仅仅靠补脑食物、题海战术,或者花钱报课就够了吗?

脑科学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窗外麻雀叫得欢,楼下的广场舞刚停,电视里是老年养生节目,家里的小学生却还趴在作业本前,一笔一划地写着“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
这画面,熟悉得像春晚小品里的段子。可问题是,学习真的快乐吗?尤其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习像是一场拉锯战,大脑像是被塞满的行李箱,越塞越乱,越挤越沉。可偏偏这“行李箱”又承载着无数父母的期望与梦想。

孩子的大脑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有的孩子聪明伶俐,过目不忘,有的却总是反应迟钝、记不住?难道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更聪明?还是说,我们在教育和培养的路上,走错了方向?
科学研究早就揭示,大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器官,它像肌肉一样,可以训练、塑形、提升。而且,训练大脑,并不一定非得坐在教室里;有时候,一场游戏、一段散步,甚至一次发呆,可能比背十个单词更有意义。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激活儿童大脑的关键方法?一是锻炼,二是阅读,第三个——是很多人忽略却比前两个更重要的东西。

锻炼不是浪费时间,是“养脑”的第一步
脑袋灵不灵光,得看腿脚用不用功。听起来像句玩笑话,背后却有着严谨的神经科学依据。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联合研究发现,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提升儿童的执行功能、空间记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国外的研究也不遑多让。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项对比实验显示,每天进行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能让儿童在注意力测试中的表现提升近15%。而脑部影像也证实,运动会促进海马体(与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和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强。

这也不难理解。运动时,身体释放内啡肽、血清素、多巴胺等“快乐分子”,不仅让孩子情绪更稳定,还能提高认知效率。从东北的“冰天雪地遛娃”,到云南的“爬坡上坎接娃”,再到广东“湿热天也坚持跳绳”的坚持,锻炼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孩子的大脑“灌溉营养”。
运动,不是身体的独角戏,而是大脑的集体舞蹈。
阅读是点燃思维火花的火柴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古话,如果换成神经科学的语言,大概可以说成:“书中自有突触连接”。阅读不是简单的识字和理解,它是一种多感官、多区域、多层次的大脑活动。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脑功能成像实验室的一项长达两年追踪研究指出,经常阅读的儿童,其语言中枢、视觉处理区及前额叶皮层的灰质密度明显高于不爱阅读的同龄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在语言理解、逻辑推理、情绪控制等方面都有更强的能力。
而阅读带来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福建农村的孩子读《西游记》,能在幻想中天马行空;北京城区的孩子读《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里锻炼逻辑推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方言体系,阅读却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认知世界的桥梁。

书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走进去”的。
第三个更重要:情绪稳定与亲子关系
锻炼和阅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焦虑、惶恐、压抑的情绪状态,那这些努力可能都只是“在沙滩上建房子”。
202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开展的“儿童情绪与认知发展追踪计划”指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其大脑前扣带回(负责情绪调节)与前额叶(负责计划与决策)之间的连接更紧密,执行功能表现更优。

更进一步地说,一个被接纳、被理解、被支持的孩子,更容易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认知弹性。
这就像种花,土壤要松,阳光要足,水分要稳。情绪,就是孩子认知的“土壤”。而家庭,是最重要的“气候系统”。
浙江义乌的一位妈妈,家里开店忙得团团转,却每天坚持和孩子散步15分钟;内蒙古赤峰的一位爸爸,文化程度不高,却每天睡前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陪伴,正在悄悄“点亮”孩子的大脑。

亲子关系,才是最有效的“脑部保健操”。
那到底,怎么做才算真正“激活”孩子的大脑?
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万能公式,而是一种理解、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第一,别把锻炼当成“课余娱乐”,而要当作“脑力投资”。每天15分钟的跳绳、慢跑、甚至骑车上下学,都是对大脑的馈赠。
第二,别让阅读沦为“作业任务”,而要变成“精神游戏”。让孩子爱上故事,而不是怕上文字。读书不是为考试,是为打开头脑的窗户。

第三,别把情绪问题推成“性格原因”,而要看到背后的“认知根源”。一个情绪稳定、被理解的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学会思考、学会爱、学会自我成长。
而这些,说到底,不是“学会三招”的技巧问题,而是“懂得育人”的哲学问题。
现代脑科学的发展,正在打破我们对“聪明”和“笨”的刻板印象。大脑不是一块板砖,而是一块田地。种子埋得好不好,阳光晒得足不足,水浇得勤不勤,才决定了将来能不能长出参天大树。
运动,是锄头;阅读,是肥料;情绪,是气候。缺一不可。

所以啊,别再纠结孩子有没有“天赋”,也别再盲目焦虑别人家的孩子跑得多快。真正的关键,不在于“跑得快”,而在于“走得对”。
参考文献:
[1]王雪,李华,张林等. 上海地区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3, 37(4): 289-296.
[2]李志刚,陈静. 体育锻炼对儿童执行功能的促进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4, 43(2): 112-118.
[3]周晓丹,刘洁. 阅读习惯与儿童脑部结构发育关系的追踪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3): 309-31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