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全民阅读,落实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让图书活起来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全民阅读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举措。随着《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的深入推进,“倡导全民阅读”已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科技与阅读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民阅读的生态格局。
国家“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智慧图书馆体系。2023年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需运用新技术手段创新阅读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智能化水平。
以中国移动、太原市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实践者,正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全民阅读从“纸质化”向“数字化”转型。例如,太原市图书馆通过数字人荐书、AR科普阅读等创新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打造沉浸式书香体验;中国移动则依托“九天”通用大模型,推出“AI+精准推荐”“AI+沉浸阅读”等服务,为全民阅读注入智能化动力。
在全民阅读的实践中,数字信息交互墙和智慧借阅终端成为科技赋能的核心载体,解决了传统阅读场景的痛点,实现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覆盖。
1.数字信息交互墙: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
数字信息交互墙集触控交互、智能识别、数据驱动于一体,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3D模型等多格式内容融合,为用户带来“所见即所得”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历史类书籍可通过动态地图与三维场景还原历史事件,增强理解深度;儿童阅读场景中,交互墙可实时推送分级阅读书单,激发阅读兴趣。
2.智慧借阅终端:重构城市阅读网络
智慧借阅终端以24小时无感借阅、个性化推荐、数据化管理为核心功能,通过语音交互、无障碍适配等技术弥合“数字鸿沟”。例如,章鱼上古科技的智慧借阅终端支持24小时随时借阅,图书个性化推荐等功能,将阅读场景从图书馆延伸至社区、商场、交通枢纽等生活场景。
当前,科技赋能全民阅读已从概念走向实践,呈现出以下趋势:
全民阅读场景化:城市书房、地铁流动图书馆、智慧借阅终端等设施,将阅读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例如,南京地铁集团与掌阅科技合作,在全市234个地铁站点循环播放精选电子书单,覆盖日均300万通勤人群。
阅读体验智能化:AI数字人交互系统、VR数字图书馆等技术,让读者与历史人物“对话”,参与线上读书会,甚至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意念选书”。
技术普惠化: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国家图书馆推出的“盲文电子书+语音交互”设备,使视障群体阅读效率提升50%;方言语音转换技术则让少数民族读者用母语“听书”。
随着元宇宙、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的成熟,全民阅读将进一步向虚实融合、内容共创方向发展。
例如,中国移动展示的“元宇宙书房”已初具雏形,用户可通过VR设备进入虚拟场景,与历史人物互动;北京印刷学院研发的“AI出版助手”可自动生成书评、辅助创作,推动“众创内容生态”形成。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信息交互墙和智慧借阅终端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连接文化与公众的桥梁。通过持续创新,企业能够助力构建“15分钟阅读圈”,让阅读从政策口号变为日常习惯,真正实现“书香社会”的愿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zysg.cc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