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62年,毛主席笑得都合不拢嘴了,因为中印反击战,张国华将军刚刚发来捷报,歼灭印军三个旅,重创三个旅,击毙62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一张毛主席笑得合不拢嘴的照片流传了下来,那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他刚收到来自前线的捷报:解放军在中印边境的反击战中,歼灭了印度军队的三个旅,重创了三个旅,还击毙了印军第62旅的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 照片里的笑容,不只是因为胜利,更是因为一场来之不易的捍卫主权的战斗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 那一年,中国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缓过劲来,国内经济处在恢复阶段,百姓生活仍十分困难,为了不引发新的矛盾,中国政府一直在边境问题上采取克制态度。 西藏平叛结束后,驻军规模被缩减,连不少前沿哨所也主动撤回,面对印度在西段边境的活动,中方始终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即使对方一点点推进,也没有轻易动武。 但印度方面却逐渐失去了分寸,从1961年开始,他们在中印边境实行所谓“前进政策”,不断派兵越界,在阿克赛钦一带偷偷建立据点,占据牧场,架设工事,试图通过蚕食手段改变实际控制线。 东段边境同样不平静,1962年9月,印度军队在克节朗河一带设置据点,距离中方巡逻路线只有几步之遥。 西藏军区派兵设立哨所进行制衡,没想到当天夜里印军竟然突然偷袭,造成中方军人牺牲,这一事件成为战火点燃的导火索。 中央很快意识到,继续退让只会激发更大范围的挑衅,毛主席对着地图沉思了十多天,最终拍板:必须打,而且要打出威慑力,军委发出命令,要求坚决歼灭入侵印军,确保边境安全。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带领的藏字419部队迅速集结,与第11师和地方部队协同部署,在克节朗河谷展开作战,清晨七点半,信号弹升空,战斗全面打响。 印军的第7旅兵力三千多人,是他们的精锐部队之一,装备较好,还包括廓尔喀兵和拉吉普特联队,但在解放军严密的包围与迅猛的火力面前,仅一天时间就被基本歼灭。 剩余部队逃入丛林,不久后也被清除干净,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被当场击毙,消息传回北京,毛主席终于露出了长时间未见的笑容。 战斗并未就此结束,印度方面继续增兵,东线印军很快达到三万人,刘伯承元帅仔细研究地形后指出,敌军虽多,但部署松散,只需切断中间,便可各个击破。 军委再次发出命令,要消灭印军更多有生力量,第55师调入战场,与原有部队合力出击,采取分割包围的方式,一段段消灭敌军。 藏字419部队154团追击至吉莫山口,第11师33团则打到查库,控制了重要通道,印军后续部队溃不成军,不少阵地被迅速攻克。 11月21日,中国政府主动宣布全线停火,并开始组织部队向后撤回,这是在取得军事胜利之后主动释放的和平信号,表明中国打这一仗,只是为了捍卫边境线,而非寻求扩张。 在清剿残敌的过程中,154团发现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正试图组织抵抗,最终被击毙。 整场战役,中国军队歼灭印军三万余人,俘虏近四千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自身伤亡也达到一千四百人,这是一场代价不轻但极其重要的战争。 此战结束后,印度国内政局受到极大冲击,军队士气低落,边境扩张计划被迫搁置,中国则以主动停火和归还俘虏等举措,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认可。 包括不结盟国家在内的多方势力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毛主席曾指出,这场仗必须打,但要控制规模,这种有限打击战略,在保卫国家主权的同时,也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冲突升级。 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并未随着战火的熄灭彻底结束,1967年,印军在锡金地区的乃堆拉山口继续挑衅,试图通过越界设置铁丝网争夺控制权。 中方多次警告无效后,印军首先开火,中方被迫还击,双方爆发激烈交火,不久后的卓拉山口,印军再次挑衅,中方坚决自卫,迅速结束战斗,几场局部冲突之后,中印边界逐步趋于稳定。 这张笑容灿烂的照片,记录的不是轻松的胜利,而是一个国家在困难中坚持自卫、在博弈中赢得尊重的真实写照。 几十年后回望这段历史,依旧让人动容,边境线上的雪山和河谷,曾见证无数战士的牺牲,也写下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这份意志,值得一代又一代人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民晚报——50年前,为了粉碎印度的入侵阴谋,北京发出自卫反击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