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广州地铁集团组织媒体记者前往十三号线二期天河公园、珠村等车站探营。线路二期首通段将开通至天河公园站,与环线(十一号线)、二十一号线实现三线换乘,最小行车间隔将加密到6分钟。记者了解到,线路二期首通段(鱼珠-天河公园)最快有望十一前通车。
十三号线二期线路示意图,以最终公布为准
今年开通四个站已启动“跑图”试运行
据广州地铁集团宣传部温美春介绍,地铁十三号线二期(朝阳-鱼珠)呈东西走向,线路串联白云、荔湾、越秀、天河、黄埔五大行政区,全长约34公里,设23座车站。线路建成开通后,将与十三号线一期(鱼珠-新沙)共同构建城市东西向骨干线,能有效疏导五号线客流压力,提高东西部客流直达市中心的便捷性,优化轨道网络运营服务水平。
十三号线二期将先开通鱼珠至天河公园段,该段全长8.3公里,目前土建工程累计完成98%,该段4座车站以及轨行区均进入运营调试阶段,并已启动与十三号线一期(鱼珠-新沙)的“贯通跑图”试运行工作。跑图期间,十三号线全天执行“天河公园-新沙”交路,列车在十三号线一期正常载客,并在鱼珠站清客,十三号线二期鱼珠至天河公园段不载客试运行;工作日高峰期上线15列车,行车间隔由早高峰约7分钟、晚高峰约9分钟均缩短至约6分钟;周六日打破现有全天平峰模式,高峰期上线14列车,行车间隔由约12分钟缩短至约6分钟。
天河公园成三线换乘站
目前,十三号线首期(鱼珠-新沙)仅到鱼珠,距离中心城区仍有相当距离,乘客需换乘五号线入城,给后者带来较大的客流压力。二期首通段开通后,十三号线通到天河公园,可换乘十一号线(市区环线)、二十一号线,乘客可通过十一号线换乘前往市区多个目的地,减轻五号线的负担。
天河公园站
不过,真正缓解五号线压力的,是十三号线二期市区段。由于该段部分工程建设进度相对滞后,市民提出,能否先开通至冼村与十八号线换乘,为东部区域的乘客增加一个前往珠江新城的路径选择?相关方面表示目前尚未确定。
随着十三号线二期首通段的通车,天河公园站将实现三线换乘。十三号线站台布局类似公园前站,上车乘客走左边门,下车及换乘乘客走右边门,上落客流分离。十三号线换乘十一号线、二十一号线的乘客,需通过站厅换乘。十一、二十一号线站台设有换乘通道,通往十三号线上客站台西端。为什么换乘通道只能单向通行,不能实现十三号线直接换乘另外两条线?相关设计师表示,预计换乘客流较大,双向换乘会造成客流对冲,因此采取“单循环”换乘设计。
十三号线站台西端的换乘通道
融入民俗文化,珠村站打造“七夕乞巧”主题站
广州地铁介绍,十三号线全线以“粤商珠水”为核心线路概念,其中二期明挖站点在设计中巧妙融合管线布局与装修造型,围绕“粤商之舟”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标准站采用大面积裸装形式,以极简、纯粹的设计,打造开阔通透的空间格局。同时,公共区装修广泛运用标准化、模数化设计方法,既简化了施工流程,也为未来车站的运营维护提供了便捷性保障。
天河公园站为三线换乘车站,是广州地铁线网的重要交汇点,其中十一号线与二十一号线已开通运营。十三号线二期天河公园站全长约280米,标准段宽约34米,深约27米,为地下三层结构,沿用“浩瀚天际,天河星雨”的主题概念,打造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地铁空间。在整体空间布局上,设计采用规整的几何形式,构建出以灰色为主的空间基调,并融入线性灯带,勾勒出光影线条。同时,以星空图案冲孔铝板为主题元素,搭配层叠错落的天花造型,与点状星光形成虚实映衬,营造出浩瀚星空的璀璨意境。
天河公园站
记者最后一站来到了珠村站,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乞巧文化与民俗在珠村得到保留与传承。珠村站全长约223米,明挖站厅标准段宽为16.8米,暗挖站台标准段宽为10.2米。
广州地铁设计院十三号线二期建筑总体彭伟说:“珠村站将轨道交通与民俗文化深度交融,装修设计巧妙融合珠村乞巧文化元素,设计团队提取传统编织纹样,和天花造型融合在一起,用灵动飘逸的线条作为主要设计语言,与车站建筑机电的非对称布局相呼应;红色一直是吉祥、喜庆、美好的象征,设计融入‘红丝’元素,结合灯具造型,传递出少女的美好愿望。”
此外,车站还打造了乞巧画廊,把七夕乞巧的传统习俗抽象成剪影人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用现代语言转译珠村乞巧的灵秀匠心,让更多市民乘客通过地铁车站这一文明窗口读懂乞巧文化,使乞巧文化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珠村站
8次下穿地铁,11次下穿水域
“十三号线二期地质及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线路穿越9条断裂带、5处褶皱,8次下穿运营地铁,7次下穿市政隧道,2次下穿铁路,11次下穿水域,施工难度突出。”广州地铁建设公司第六建管部项目工程师陈礼强介绍说。
鱼珠至天河公园段地质以上砂下岩为主,地层上软下硬,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涌水涌砂、地面沉降等风险。面对挑战,广州地铁联合中国中铁、广州地铁设计院等参建单位,因地制宜创新应用多项施工技术:车陂至珠村区间盾构井采用“盾构侧向横移始发+弧形导洞出渣”施工工法,减少地层表面挖掘和开挖的需要,有效破解城区狭窄场地施工难题;棠下站、车陂站应用全方位高压喷射工法加固、珠村站采用冷冻法端头加固及钢套管接收工艺,确保了5条顶管过街通道安全平稳贯通。
十三号线二期机电工程涉及通风空调、给排水、消防、电气、通信等多个专业,施工空间狭小、管线密集、协调难度大。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依托BIM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机电全专业模型,通过优化房间布局及走道管线排布,降低30%返工率。
“目前,线路正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剩余车站的机电设备安装及系统调试工作,我们将继续攻克制约施工的重难点问题,确保工程节点目标按期完成。”中铁广投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二期总包部副经理张兵告诉记者。
(注:车站名称仅为工程暂定名称,标准站名应以政府部门批准公布为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通讯员:刘莹、黄维龄、黄秋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