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   中国的高铁网络

星球拾光 2025-08-08 11:39:49

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   中国的高铁网络如今已经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4.6万公里的总里程让它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铁系统。   但这张网的背后,却藏着一个让不少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高铁越建越多,亏损的窟窿反而越来越大?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从那笔惊人的建设账算起。   修高铁从来不是件便宜事,平原地区每公里造价轻松过亿,到了高原、边疆这些地形复杂的地方,每公里花3亿都不算稀奇。   山东济泰高速因为多了几座特大桥隧,每公里成本就涨到2.02亿,高铁遇到江河架桥,逢山开洞,成本只会更高。   就拿雅万高铁来说,穿越爪哇岛的山地时,工人们硬生生在岩层里凿出隧道,这些看不见的工程难度,最后都变成了账本上的数字。   建成之后的运营成本,更是像个填不满的坑。   350公里时速的高铁跑一小时,光电费就得1万,再加上列车维护,工作人员工资,设备更新这些开销,一小时2万都打不住。   别以为这些钱花得悄无声息,哪怕是高铁上卖卫生巾这件小事,从收集乘客意见到确定供应商,再到制定采购标准,每个环节都得有人盯着,这些人力成本最后都要算进运营账里。   更别说那些偏远地区的线路,每天没几趟车满员,可铁轨要养护,车站要有人值守,成本一分都少不了。   票价也是个绕不开的坎。   现在坐高铁确实不算贵,从北京到上海几百块钱,普通人都能承受,但这个价格其实是经过调整的。   就像开餐馆总打五折,看着人来人往,账上却一直亏。   有人算过,要是真按成本定价,一张票的价格可能得翻番,可那样又会有多少人坐得起?   高铁毕竟是给老百姓用的交通工具,定价不能只看账本,还得考虑大家的钱包。   疫情那三年,这个窟窿变得更大了。   客运量掉了一大截,可铁路部门还得维持运转,列车要检修,员工要发工资,收入少了支出没减,债务自然就往上蹿。   再加上高铁晚上基本不发车,这十几个小时的空窗期,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浪费。   虽然现在开始试全天候运行了,但要补上之前的亏空,显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还有那些看不见的成本,也在悄悄加重负担。   为了保证安全,高铁的每一段轨道,每一个信号设备都得按最高标准来,员工培训更是不能含糊,这些投入短期内根本收不回来。   有些线路经过城区,光是拆迁补偿就是一笔大数目,更别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有多金贵,这些成本最后都得摊到高铁的账上。   有人拿国外的情况来比,说美国高速不收费。   可美国的高速免费是假象,车主买个车要交购置税,加个油要交燃油税,一年下来几千美元跑不了,这些钱最后都变相补贴了公路。 其实说到底,高铁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钱建的。   就像西北那些翻山越岭的线路,明知道客流量少,还是得修,因为它能让山里的农产品更快运出来,让外面的人更方便进去,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长三角的高铁网让城市之间像邻居一样近,打工的人早上出发,中午就能到另一个城市上班,这种对经济的拉动,根本没法用票价来衡量。   现在高铁负债6万亿,听起来吓人,但这笔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轨道,车站和列车,每天都在运送旅客、带动发展。   要是停下来不建了,短期内可能不亏了,但那些等着高铁带动的地区,怕是要错过发展的机会。   就像三峡大坝,不能只算发电的账,它防洪、航运的好处,比账本上的数字值钱多了。   高铁的亏损,更像是一种长期投资。   等沿线的城市慢慢发展起来,客流量越来越多,说不定再过三四十年,成本就收回来了。   但现在,它更重要的角色,是那个默默托举着经济发展的“隐形推手”。

0 阅读:0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