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李爱珍的学术之路其实并算出彩,她早年在中国半导体研究所工作,那时候中国在芯片材料和制造上全面落后。
分子束外延这门技术在国际上刚起步,是做高端材料的关键,能用在军事、医疗、卫星等各类高精设备上。
可这些关键技术,西方死死看着,中国要么买不到设备,要么拿不到数据。李爱珍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带着团队硬啃下来了。
很多人不知道,她最初争取出国学习分子束外延技术时差点没拿到名额,原因还不是技术能力,而是有人觉得她是华侨,怕她学着学着就跑到外国定居了。
碰到这种事,她没有气馁,反而咬牙要证明自己。机会来了以后,她在美国只待了两年,学什么都要靠自己,还得每天防着别人防着自己。
那段日子,她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回国后,她马上扎进研究,把每一分积累都用在实际产业里。
中国半导体产业早期设备短缺、材料依赖进口,她就是靠一手经验,把从美国带回的知识一点点消化、应用,带队研究自主设备和国产材料。
到了90年代,西方技术封锁有所松动,中国半导体才渐渐有了自己造芯片的底气。而李爱珍此时并没停下脚步,她又组织团队去攻克比以往更难的新技术:量子级联激光器。
这个领域要做起来,别说国内,就是亚洲很多国家那会都还只是跟风。李爱珍花了五年,一天天带着团队摸索,终于让中国在这个新赛道把日本韩国甩在后面。
她成名后身边的科研人员都说,李老师从来不摆架子,也没被什么头衔困住过。
院士头衔她努力争取过几次,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成功,老实说她有些自责,因为一批前辈院士一直力挺她。
但说起这些,她最常挂在嘴边的,还是真心感谢国家。“没有国家支持,我啥成就都拿不出来”,这是她人前人后都没变过的想法。
比起名和利,她更在乎自己能不能给国家产业链添块砖。
被美国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让她觉得有点意外也有点沉重。其实这个荣誉在国内没给她带来什么实质好处,自己工资没涨,实验资源还是靠团队和国家给力。
外界很多人都说,国外认可了她,国内为啥总是卡她?但她自己始终觉得,国外的认可是对中国科学家整体能力的赞许,并不代表个人就高人一等。
在李爱珍身上看到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那份“不管当不当得上院士,实验一样不能少做”的认真劲儿。
一路走来,她影响了身边的年轻科研人员,让他们看到,科学研究得脚踏实地、团队合作才走得远。
她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后辈:国外先进的技术不是永远用来跟我们划界的,只要你肯啃、肯钻、能团结一帮志同道合的人,最后总能在关键领域追上甚至赶超。
现在中国半导体发展突飞猛进,科研环境跟当年已经天壤之别。可每当提起技术追赶,那种从无到有、从卡脖子到自力更生的突破标志里,总能看到李爱珍的投影。
不少新一代科研人员把她视为榜样,希望像她一样,哪怕没被授予各种院士头衔,也能坚持把实验一个个做到底,把基础打牢,把成果交到国家需要的地方。
李爱珍的经历既让人感慨,又特别有说服力。她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社会不能只看重头衔,还得关注那些顽强扎根一线的科研工匠。
中国能有今天的底气,靠的就是数不清像李爱珍这样,把青春和才智埋在实验台和车间的一批人。头衔和荣誉固然好,但并不是科研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
每次谈起半导体领域的突破,大家都在说赶上了欧美、亚洲。但在这些繁复的技术背后,真正推动行业转变的,是一帮甘于寂寞、有韧劲的团队。
李爱珍的坚持和付出,才是中国科技不断进步最坚实的后盾。她让所有追梦路上的科研人都相信:只要肯下功夫,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自信,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