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女孩火到人民日报了!一5岁女孩坐在床上默不作声,不久就开始大哭,泣不成声的告诉妈妈:“我长大也要当兵!”,母亲听了后就问“为什么当兵啊?” 今年8月5日,河南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发生了一件让人心头一动的事。 那天下午,爸爸带5岁的女儿去影院看南京照相馆,放映到一半时,孩子就开始坐不住,小手紧紧攥着爸爸的衣角,眼睛里噙着泪。 散场后走出影院,秋老虎正烈,可孩子的小手却冰凉,路上一句话都没说。 到了晚上睡觉前,她突然抱着枕头哭起来,一开始是小声抽噎,后来越哭越凶,肩膀一耸一耸的,妈妈想抱她,她却挣脱开,梗着脖子说:“我长大要当兵,不管死不死。” 爸爸伸手摸摸女儿的头,小家伙却把脸埋进枕头里,闷闷地重复:“他们太可怜了,我要保护他们。” 爸爸这才明白,电影里那些被战火裹挟的老百姓,那些在镜头里倒下的身影,已经钻进了孩子心里。 他轻轻拍着女儿的背,心里又疼又暖,疼的是孩子小小年纪要承受这些沉重,暖的是她心里那颗小小的种子正在发芽。 等女儿哭累了睡着,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在家庭群里发了句:“这种电影可以多拍,比讲十遍道理都管用。”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讲的是南京那段沉甸甸的历史。 镜头里,照相馆老板总爱在橱窗里摆上全家福,可战火来了,那些照片被炮弹碎片划破,玻璃碴混着相框里的笑脸散落一地。 有个镜头让爸爸印象特别深,一个穿旗袍的女人抱着孩子躲在照相馆地下室,敌机从头顶飞过时,她用手死死捂住孩子的耳朵,自己嘴唇咬出了血。 还有些镜头里,有战火纷飞中老百姓的流离失所,有侵略者铁蹄下的家破人亡,也有普通人在绝境里攥紧拳头的反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身边的人,守护着心里那点不灭的希望。 对于才5岁的孩子来说,她可能还分不清历史的时间线,也弄不懂那些复杂的背景。 但电影里的画面太实在了,那些哭喊声,那些倒在地上的人,那些拼着命往前冲的身影,就像小石子投进水里,在她心里荡开了一圈圈涟漪。 看到屏幕上穿军装的人把粮食分给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孩子,她悄悄把自己口袋里的糖果往爸爸手里塞。 看到有人被侵略者推倒,她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屏幕喊“不许欺负人”,被爸爸赶紧按住。 散场后她问爸爸:“那些穿军装的人还会回来吗?” 所以她才会说要当兵,那是她心里最纯粹的想法:变得厉害,不让别人再受欺负。 这事儿让人想起最近另一部电影小棉鞋,那天影城大厅里摆着电影里的道具——三双缝补过的棉鞋,针脚歪歪扭扭的,鞋底还沾着泥土。 来的人不少,有当地的干部,头发花白的老领导,还有穿着校服的学生和戴眼镜的文学艺术专家。 有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摸着棉鞋掉了泪,说这让她想起小时候,娘连夜给她纳鞋底,油灯照着娘额头上的汗珠。 这部电影讲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叫鲁爱国的小女孩的故事。 她脚上的棉鞋总也不合脚,娘就把旧棉絮拆下来重新填,姐姐穿过的鞋改改给她穿,最后那双新棉鞋是爸爸用省下的布票买的。 电影里三双小棉鞋串起了整个故事,从孩子的眼睛里,能看到那时候大人小孩一起拼命过日子的劲儿。 爸爸在公社砖窑厂扛砖,肩膀磨出血也不吭声,娘白天上工,晚上在灯下糊纸盒换钱;鲁爱国自己带着弟弟去挖野菜,回来还帮着喂猪。 这些画面里,藏着山东人那股子艰苦奋斗,肯为别人着想的精神。 其实不管是《南京照相馆》还是《小棉鞋》,它们都像一扇窗,让孩子能看到过去的样子。 就像那位河南爸爸想的,孩子看电影哭了,不是坏事,那是她心里的种子在发芽。 爱国教育从小就要开始,不是说要让几岁的孩子背多少爱国口号,而是要让他们慢慢感受。 就像带孩子去革命纪念馆,摸一摸那些旧步枪,听一听讲解员说当年的故事。 就像给孩子讲董存瑞、雷锋的事迹,不用讲得多深奥,就说他们做了什么,为什么让人记到现在。 这些事看着小,但一点一滴凑起来,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记。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没见过战争,没挨过饿,这是好事,但也容易忘了那些曾经的难。 而这些电影,这些故事,这些纪念馆里的老物件,就像一个个提醒,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安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大概就是这些电影,这些教育的意义吧。不用喊得多响亮,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走进孩子心里,陪着他们长大。
这个小女孩火到人民日报了!一5岁女孩坐在床上默不作声,不久就开始大哭,泣不成声的
星球拾光
2025-08-09 09:40:23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