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觉得喜马拉雅山就是堆石头,没什么用?错!这座山能养活20亿人——你以为印度平原的水是天上掉下来的?全是它“挤”出来的。 站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往南看,喜马拉雅山像一道凝固的巨浪,横亘在亚洲腹地。 这道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脉,从来都不只是一堆冰冷的石头。 它更像一座巨型水塔,用冰川和积雪锁住千万亿吨淡水,再顺着河谷慢慢"挤"出来,滋养着山脚下二十亿人的日子。 每年六月,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裹挟着水汽撞向山体,被陡峭的山坡抬升后凝成雨雪,落在海拔数千米的峰顶。 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岩层成为地下水,更多则在山谷间堆积成冰川,仅喜马拉雅山区就有大约1.5万条这样的"固体水库"。 等到春夏气温升高,冰川消融的水流顺着雅鲁藏布江、恒河等大河奔涌而下,给印度平原的稻田送去灌溉用水,也让尼泊尔的峡谷里响起湍急的水声。 印度农业部的统计显示,恒河平原之所以能养活数亿人,靠的就是这些从雪山下来的活水,当地农民在田里插稻秧时,脚下的每一寸泥土都浸透着喜马拉雅的馈赠。 但这两年,这"水塔"的出水量明显少了。 印度气象局的数据显示,近三十年喜马拉雅周边的降雪量一直在降,今年更是跌到了二十三年来的最低点。 春天融雪的时候,河流水位比往年低了一大截,恒河沿岸的农民发现,抽水机抽上来的水越来越少,有些地块只能改种耐旱的作物。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的科学家在峡谷里测量时发现,不少冰川的边缘每年都要往后退好几米,裸露的岩石上还留着冰层融化后形成的水渍,像一道道干涸的泪痕。 水少了,围绕水的争执就多了起来。 印度觉得上游修水电站影响了下游的水量,好几次在外交场合提到中国在西藏建的工程,说这关系到他们的"国家安全"。 但中国这边也有自己的说法,那些水电站都带着监测设备,水流调控都是按科学来的,而且印度自己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建了不少水坝。 去年有记者去尼泊尔采访,当地村民指着远处的哈姆那加水坝叹气,那坝修在尼泊尔的土地上,用的是尼泊尔的水,可灌溉的土地里,九成多都归了印度,他们只能分到一小片。 更让人窝火的是卡泰亚水电站,明明建在尼泊尔境内,开关却攥在印度人手里,当地人要用电还得花钱买。 2008年一场暴雨把水坝冲垮,下游两百多万人遭了灾,印度那边却没给个像样的说法。 尼泊尔人心里清楚,他们的水其实多得用不完。 这个东西狭长的国家,境内有六千多条河流,每条河都带着从雪山下来的劲儿。 北边的山峰海拔超八千米,南边的平原只有一百多米,几千米的落差让河水跑得又急又猛,水能资源加起来有8300万千瓦,比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蕴藏量还多。 有工程师算过,要是这些水能都开发出来,别说全国用电不花钱,还能往外卖电赚钱。 可现实是,他们连自己用的电都得从印度买,因为没钱没技术,只能看着自家的水流走,还要忍受对方在合作里玩的猫腻。 就像甘达基河的开发项目,本来谈好的灌溉面积,印度人偷偷把"万公顷"改成了"公顷",最后尼泊尔只分到几百亩的水,连当初约定的零头都不够。 其实大家都明白,问题的根子不全在水电站上。科学家在冰川上钻取冰芯时发现,近五十年来的冰层里,温室气体的含量比过去几千年加起来还多。 全球变暖让雪山的"储水能力"越来越弱,这才是最该担心的。 去年冬天,尼泊尔境内的朗塘冰川崩塌,形成的冰湖突然决堤,冲毁了下游的三座桥梁,村里的老人说,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快的洪水。 现在,山脚下的人们开始试着坐下来谈谈。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澜沧江流域搞的合作模式,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上下游共享水文数据,汛期一起调水,旱季互相支援。 尼泊尔这两年也和中国走得近了,今年十月开工的马楠马相迪水电站,装机容量有60万千瓦,建成后每年能发31亿度电。 当地人说,等这电站发了电,家里就能用上冰箱,再也不用怕夏天的食物坏掉。 站在喜马拉雅的山脚下往上看,冰川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水流在峡谷里发出轰鸣。 这道山脉从来不属于哪一个国家,它更像所有依赖它的人的共同账户,里面的"存款"需要大家一起省着用,好好护着。 要是光顾着争抢眼前的水流,忘了给冰川"充值",等到有一天水塔真的空了,谁也过不好日子。 毕竟,雪山不会说话,可它的每一滴融水,都在记录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好多人觉得喜马拉雅山就是堆石头,没什么用?错!这座山能养活20亿人——你以为印度
星球拾光
2025-08-09 10:38:36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