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但很少有人知道日寇针对华侨进行种族清洗的新加坡大屠杀。在那场有组织的“肃清华侨”的屠杀行动中,有5万多名华侨遇害。日本朝日电视台以“这不是人类能做出来的事——日军在东南亚实施肃清华侨行动的真实记录”为题,通过采访当时的幸存者沈素菲,以及日军当时的阵中日志,向日本民众讲述了日军当年的暴行。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与美国进入全面战争。此前,日本在东南亚马来半岛发动了突袭,目的是控制这片石油、橡胶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其作为继续战争的跳板。 日军仅用两个月就攻占了马来半岛,并攻陷了东南亚的贸易枢纽新加坡。 一份名为《阵中日志》的日军记录显示,后来被称为“马来之虎”的司令官山下奉文,对当地的一群人颇为警惕。他们是从中国内地移居至此、在此地大量定居的“华侨”。 第25军司令官 山下奉文中将:“作战地区的居民中,华侨占多数,尤其经济实权几乎掌握在他们手中。对于具有敌性者,必须坚决予以惩处。” 当时日本与中国处于敌对关系。在战况陷入胶着之际,华侨被认为是在支援中国本土。 沈素菲一家也是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侨。 沈素菲:“我身边的华侨开始卖花,到处走街串巷一支支地卖。渐渐地,很多人都加入进来一起卖花,募集义捐来援助中国。因此,日军开始憎恨新加坡的华侨。” 于是,一场连普通市民都被卷入的肃清行动展开了。战后,新加坡的法庭在揭露事件全貌的审判中,将这一事件判定为“屠杀”。 新加坡沦陷3天后,山下奉文向负责占领区维持治安的河村少将下达了一道命令:“新加坡的治安极其恶劣。应立即在管辖区域实施扫荡作战,肃清抗日分子。” 在短短3天时间里,当时居住在新加坡的约60万华侨成为盘查对象。而执行筛选任务的宪兵仅200多人,这是一项极其草率的命令。 筛选全凭现场人员主观判断。被判定与抗日活动无关的人,会被盖上检查合格的印章后释放。而仅仅因为“戴眼镜”,就可能被当作知识分子=抗日分子。被视为抗日分子的人会被带走,用枪或刀杀害。 据悉,肃清行动在新加坡各地都有发生。 一张被认为是日军盘查现场的照片显示,被召集的主要是15至60岁的男性。 以下是负责筛选的宪兵的证言记录。 宪兵曹长中山三男:“总之,仅凭长相和穿着就随意认定谁是知识分子。不过,这是命令,没办法。当时我们也听说要肃清一半的华侨,既然要肃清一半,那就连那些有点可疑的人也一起处理了。” 日本方面的报告称有5000人遇害,而新加坡方面则认为有5万多人牺牲,双方说法不一。 沈素菲:“80年过去了,回首过去,心里依然疼痛。” 日军的肃清行动随后蔓延到马来半岛各地。 在马来西亚中部的森美兰州,日军认为山区藏匿着许多抗日分子。 《阵中日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阵中日志》(昭和17年3月2日 第1大队):“彻底扫荡铁路和道路两侧500米以外的中国人和英国人,不论老幼男女。” 《阵中日志》(昭和17年3月16日 第7中队):“本次扫荡区域有大量中国人村落,将全村村民召集进行讯问调查后,刺杀了156名可疑分子。” 当时,经营着马来西亚支柱产业橡胶园的一家人也成了目标。 郑来(90岁)的身上至今还留着被枪刺刺伤的疤痕,那枪刺从背部贯穿到胸部。 郑来:“晚上睡觉时,日军闯进来,甚至砸坏了房子来找人。那时我才6岁……” 一家7口人中,只有郑来和弟弟幸存了下来。 郑来:“父母被杀害后,我就想‘一定要报仇’。就算被抓住也不怕,死也没关系,必须报仇。” 郑来一家被肃清后,坟墓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原因是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安葬的遗骨。 郑来:“母亲生前对我说过‘你生错了时代’。那时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些事不是人能做出来的。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没做,就因为和大人在一起就被杀害,太过分了。” 那份伤痛,至今仍在心中隐隐作痛。
扬言要炸毁我国驻日大使馆称只要敢出来就打残为止要求大使馆的人撤出日本,还威胁
【427评论】【1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