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石破茂逼到取消8·15战败日书面声明,这就是日本的滔天民意。同时,这就完美展现了什么叫有人想踩刹车,但是刹车早被之前人掰断了的绝望。很多人拿德国类比日本,认为日本如果投降也会像德国一样在政治上受制。实际上因为东南亚的政治生态跟欧洲民选政治不一样。所以真投降反倒不会怎么样。不投降的核心原因还是日本人认为不是自己输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8月15日,是日本战败纪念日。过去多年,日本政府都会在这一天发布一份充满历史反思与哀悼意味的书面声明,以表达对战争受害者的悼念和对历史的反省。 然而,今年,这一惯例却被悄然取消。外界普遍认为,这并非政府主动遗忘,而是出于民意与舆论压力的无奈退让。 即便是自民党内长期被视为“历史反思派”的资深议员石破茂,也不得不选择顺应潮流,这一变化,凸显出日本社会正被右翼民族主义情绪推着前行,连有意逆流而上的政治人物也难以自保。 这种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本战后政治与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战败后,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制定了以“和平主义”为核心的宪法,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将安全防务几乎完全依赖在美军肩上。这一制度安排,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帮助日本节省了巨额军费,将资源集中于经济建设。 然而,和平宪法的背后,却始终潜藏着一种不甘与执念——在部分日本人心中,战败不仅是国力的衰落,更是国家尊严的受损。恢复军力、摆脱历史负担、重新获得国际话语权的愿望,始终在暗处发酵。 这种心理上的双重矛盾,使得日本社会在对外与对内的政策上呈现出摇摆与分裂。一方面,它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伞,经济与外交布局也多依赖美国的支持;另一方面,日本国内部分政治势力却不断推动“国家正常化”,甚至不惜挑战战后秩序的底线。 冷战时期,日本紧跟美国,试图通过紧密同盟关系换取战略安全感与政治空间。然而现实却证明,美国并不能解决日本所有的内外困境。随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控制力下降,日本对其安全依赖的代价与不确定性反而增加。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政治氛围与社会认知也在发生变化。战后初期,由于冷战格局需要,美国刻意保留了日本的军工体系和部分旧官僚集团,并没有像在德国那样彻底清除战争体制的遗产。 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造也并不彻底,历史教材多以模糊化的方式处理侵略与战争责任,甚至在一些地方性教材中淡化乃至美化二战历史。 德国在战后统一的欧洲环境中经历了彻底的“去纳粹化”进程,不仅清除了纳粹遗产,还在制度、教育、文化层面进行了深度重塑,使反思与忏悔成为社会共识。 而日本因为冷战地缘战略的特殊性,被允许保留部分旧制度与叙事,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国民始终没有真正直面和承认战败事实。 这种未完成的历史清算,加上近二三十年来的政治右倾化,使得社会在民族认同与历史记忆上逐渐走向极端。长年累月的政治操弄与历史美化,让新一代日本人对战争的残酷与责任感几乎没有切身体会,反而形成了“日本才是受害者”的普遍观念。 这种认知的背后,有选票政治的推波助澜——在激烈的党派竞争中,动员民族情绪往往比讲述复杂的历史真相更容易获得支持。政治人物为了迎合选民情绪,反复利用这种叙事,最终让右翼情绪不断自我强化。 如今,这股情绪已如脱缰之马,难以控制。石破茂的退让,不仅仅是个人政治判断的结果,更是整个国家情绪结构失衡的缩影。当民意在民族主义和历史否认的推动下失去理性,“刹车”早已被掰断,即便有人想踩,也无处用力。 这种趋势一旦持续,日本社会的政治文化将面临进一步的极化与分裂,不仅影响其国内民主环境,也会在对外政策上增加地区紧张与不稳定因素。
反噬来了,日本媒体抨击美国战争罪行,二战末期对日本进行无差别轰炸。最近这段时间
【9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