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解放军给郏县的国军中将武庭麟送去劝降信,武庭麟下令将送信人杀掉。手下劝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武庭麟猛地拍了下桌子,桌上的茶杯晃得差点翻倒。“两国?咱们跟共军,是你死我活的事,哪来的两国!”他眼睛瞪得通红,指节因为用力攥着枪套发白,“这信就是催命符,留着信使,军心都得散!”
那会儿的武庭麟,心里跟揣着团火似的。他是河南伊川人,打小听着岳飞抗金的故事长大,后来考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排长一路爬到中将,靠的就是“硬拼”两个字。抗日战争时,他守过洛阳,跟日军拼过刺刀,胳膊上挨过一枪,落下个“武大胆”的名声。可到了解放战争,他成了国民党军第15军军长,守着郏县这块弹丸之地,心里早没了当年抗日的底气。
郏县那会儿是豫西的交通要道,解放军刚打完汝河战役,士气正盛,兵锋直指郏县。武庭麟手里只有两个师,加起来不到一万人,城里的粮食还够吃半个月。
解放军送来的劝降信里写得明白:“放下武器,保证官兵安全,既往不咎。”他看完信,连夜召集部下开会,有人说“不如暂避锋芒”,有人说“得想想弟兄们的后路”,他直接掏出枪往桌上一拍:“谁再提投降,这枪可不认人!”
杀了信使的消息传到解放军指挥部,指挥员气得拍了桌子。本来想着能少流血解决战斗,毕竟城里还有不少百姓。这下没辙了,只能下令攻城。武庭麟倒是硬气,亲自带着卫兵守在城楼,机枪打得跟泼水似的。可他手下的兵心里犯嘀咕——为了个劝降信杀信使,这仗打得有点不占理。有个连长夜里带着一个排的人偷偷开了城门,解放军没费多大劲就冲了进去。
武庭麟带着残部往城外跑,跑的时候还不忘让手下把城里的粮仓烧了。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百姓们在城下哭着骂。他回头看了一眼,咬着牙没停脚,可没跑多远就被解放军追上了。被俘的时候,他还梗着脖子喊:“我没输给你们,是手下人反水!”
后来审讯他的时候,有人问他:“明知守不住,为啥非要杀信使?”他沉默了半天,说:“我是军人,上级让我守,我就得守到底。”这话听着硬气,可他没说的是,他早就收到了蒋介石的电报:“死守郏县,援兵将至。”结果援兵迟迟没来,他成了弃子。
其实武庭麟不是不知道大势已去。那年头,国民党军里像他这样硬撑的将领不少,可大多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他们总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却忘了打仗到底是为了啥。
解放军劝降,不是怕了他们,是不想让更多人白白送死,更不想让百姓遭罪。武庭麟杀信使,看似是“强硬”,实则是把自己和手下往绝路上逼。
有人说他是“忠”,可这种忠,是对一个腐朽政权的愚忠。抗日战争时他敢跟日军拼命,那是保家卫国;到了解放战争,还抱着旧政权不放,甚至不惜伤害同胞,这就不是忠,是糊涂了。
城里的百姓后来回忆,武庭麟守城那几天,强征了不少百姓的粮食,还抓了壮丁,早就失了人心。失了人心的仗,怎么可能打赢?
你说,要是当初他没杀那个信使,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或许他手下的弟兄不用流血,城里的百姓不用遭难,他自己也不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战争从来不是靠狠劲就能赢的,得看站在谁那边,得看是不是顺应民心。
1947年11月,其整编第15师在河南郏县被解放军全歼,武庭麟被俘。因历史罪行,1952年在洛阳被处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