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陛下为何如此狠心?”朱元璋说“你视朕的敕令如儿戏而私自到后宫,难道杀你还冤枉了你!”胡美听罢,绝望拔剑自裁。 血珠溅在奉天殿冰冷的金砖上,像极了胡美女儿当年嫁入东宫时,裙摆上绣的红玛瑙。胡美握着剑柄的手还在微微颤抖,喉间嗬嗬作响,眼睛却死死盯着龙椅上那个面无表情的女婿。他想不通,二十年前那个在濠州城饿得啃树皮的穷小子,怎么就成了连老丈人身家性命都敢轻易碾碎的帝王。 殿外的风卷着雪沫子拍在窗棂上,呜呜咽咽的,像极了胡美的小女儿在后宫里偷偷抹泪的声音。胡美记得去年冬天,他借着给皇后请安的由头进了趟宫,小女儿拉着他的袖子说:“爹爹,宫里的炭总不够烧,夜里冷得睡不着。”他当时还拍着胸脯保证,回头就让人送两车上好的银骨炭进来。哪成想,这点父女间的家常话,竟成了今日断头台上的罪状。 朱元璋慢条斯理地用银签剔着指甲缝里的泥垢,仿佛地上的血迹只是不小心打翻的朱砂。“胡美啊胡美,”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点淮北乡音,却比殿角的铜鹤还要冰冷,“你当朕忘了洪武三年的规矩?外戚不得入后宫半步,这是铁律。你揣着明白装糊涂,领着儿子女婿浩浩荡荡闯进宫门,是看朕老了,还是觉得朱家的江山,该换个姓了?” 这话像一把淬了冰的锥子,狠狠扎进胡美的心窝。他想起洪武十三年,李善长被满门抄斩时,自己还在朝堂上附和着喊“陛下圣明”。那时他总觉得,自己是皇亲国戚,又是开国功臣,手里握着免死铁券,朱元璋再狠,也不会动到他头上。直到此刻他才明白,在这位皇帝眼里,所谓的亲情功勋,不过是随时可以撕碎的废纸。 胡美的儿子胡强被侍卫按在地上,脸贴着冰冷的地面,能闻到父亲血里的铁锈味。他想不通,上个月父亲进宫时,明明是皇后亲自下的懿旨,怎么到了皇帝嘴里,就成了“私自闯入”?他更想不通,那些跟着父亲出生入死的部将,怎么一夜之间都成了“谋逆同党”,连襁褓里的婴儿都要被拉去刑场。 朱元璋看着胡美渐渐失去温度的身体,忽然想起当年渡江作战时,胡美带着陈友谅的水师来降,船头插着的“胡”字大旗在风里猎猎作响。那时的胡美,铠甲上还沾着血,却笑着把女儿许给了自己的儿子,说:“咱哥俩以后就是一家人,共保这天下太平。”这话犹在耳畔,可眼前的太平,却要用最亲近的人的血来铺就。 宫人们用草席裹着胡美的尸体往外拖,席子边缘拖过金砖,留下一道暗红的痕迹。朱元璋忽然觉得有些刺眼,挥挥手让太监赶紧擦干净。“记住了,”他对着空荡的大殿说,像是在跟自己说话,“这宫里的地,只能有朱家的血,旁人的,脏。” 消息传到后宫时,胡贵妃正在给刚满周岁的皇子做虎头鞋。听到父亲自尽的消息,手里的绣花针“噗”地扎进手指,血珠滴在明黄色的绸缎上,像朵开败的梅花。她没哭,只是呆呆地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把她架在脖子上,在军营里跑着玩,那时的天很蓝,父亲的笑声比铜锣还要响。 三个月后,胡美的亲家、江夏侯周德兴也被赐死,理由是“帷薄不修”。朝堂上的大臣们人人自危,见了面都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哪句无心之言就成了杀身之祸。只有朱元璋,依旧每天批改奏折到深夜,案头堆着的奏章越来越高,身边能说上话的人,却越来越少。 有次马皇后忍不住劝他:“陛下,胡美毕竟是皇亲,何至于此?”朱元璋放下朱笔,看着皇后鬓角的白发,忽然叹了口气:“你不懂。这天下就像个瓷器,看着光鲜,实则处处是裂纹。朕不把那些可能摔碎它的手砍掉,难道等着它自己碎掉吗?”皇后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给皇帝续上了一杯热茶。 多年后,朱元璋在病榻上回顾一生,想起被自己赐死的那些功臣,胡美的脸忽然清晰起来。他好像又看到那个站在奉天殿上质问自己的老丈,眼里满是不解和绝望。“朕不后悔,”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寝殿喃喃自语,“只是……有点冷。”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的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8-13 09:00:25
0
阅读:325
用户10xxx19
乞丐皇帝卑鄙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