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不足国家迟早生乱,这话不假,但要看这句话对着的是谁,从美国驻日大使拉姆·伊曼纽尔的嘴里说出来,对准的就是中国了。
在他看来,中国不足以支撑起,自己人口和生产足够粮食间的平衡,所以这位大使就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抓住了中国的“命脉”一样,叫嚣让中国听话,低头合作才行,不然就是卡粮断油,让“十四亿人”挨饿受穷!
伊曼纽尔的逻辑在他看来有模有样的,他认为要对中国进行“致命打击”,“抓手”的除了粮食就还有一个能源。
中国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农业,粮食高度依赖进口,这就是中国的“死穴”,只要美国切断供应,中国人吃不饱饭,社会自然会乱。
他也很“相信”美国强大的海上力量,可以轻易切断中国的能源运输线,特别是卡住马六甲海峡,让中国的工业机器停摆。
可伊曼纽尔本人的背景,却让他的这套“专业分析”显得没什么说服力,在美国一些驻外大使的职位更像是政治酬庸,专业素养也就参差不齐。
伊曼纽尔自2020年被派到亚洲后,更是把“不务正业”发挥到了极致,身为驻日大使,他聊得最多的话题却是中国,核心工作仿佛就是挑拨中日关系,再游说东南亚国家一起孤立中国。
而他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也还是“中国窃取技术”之类,听了多年的陈词滥调,这些过时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偏见,恰恰说明他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
这位大使精心构想的打击方案,一碰到中国的现实,就显得不堪一击,他眼里的“粮食软肋”,恰恰是中国投入心血最多的安全底线。
中国对粮食安全有近乎执念的重视,“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绝不能碰的,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23年的数据就显示,作为生存基础的口粮已完全自给。
至于从美国、巴西进口的大豆和玉米,主要用途是饲料和工业原料,和中国人吃的主食关系不大。
更何况中国还建有庞大的战略储备粮体系,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全球粮食供应中断,这些储备也能支撑一段时间了。
在能源方面,他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确实有九成的进口石油需要走海路,马六甲海峡也确实是个关键节点。
但中国向来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早就为这条海路准备了对冲方案,除了和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合作日益紧密,中国与中亚国家建成的陆上能源管道,也像一条条后备动脉,持续输送着血液。
中国近年也在大力勘探开发近海油气,而解放军日益强大的近海防御能力,也足以在家门口捍卫自己的能源和航运安全。
戏剧性的是,伊曼纽尔这番自以为是的强硬表态,没吓住中国,反而引得自家后院“起了火”,就连华盛顿内部一些人,都对这位大使的极端言论感到头疼,认为他给美国的外交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中美经济深度捆绑,许多领域反倒是美国需要,搭中国的“顺风车”,深感无语的白宫只好紧急联系他身边的人,让他收敛一点,别在外面到处宣传这些反华论调,搞出一个烂摊子让别人来收拾。
谁知这位大使事后还嘴硬,否认白宫批评过他,和这种内部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方面沉稳的外交“太极”。
中国外交部没有掉进对方设置的议题里,去一条条辩论粮食和能源问题,而是反将一军,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回应。
中国的体量决定了,不会被世界孤立,美国的“脱钩断链”不现实,其对外贸易反而需要中国的带动,这番话直击中美相互依存的本质,让所谓的“威慑”成了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