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王范被连降十级,愤恨之下,向中央写下217个字的绝命书,不久后吞枪自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3 16:17:50

1958年,王范被连降十级,愤恨之下,向中央写下217个字的绝命书,不久后吞枪自尽,信上写道:“我尽了最后的努力,洒尽最后的热血,以一死为党尽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5年,江苏如东,黄土地上农家的灶火还未熄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家境贫寒,田地贫瘠,年幼的王范从小就知道日子不易,挑水、放牛、插秧、打草,他一样也没少干,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他只能在村里的私塾蹭几节课,更多的时候靠着自学识字,他的童年没有玩具,只有责任和饥饿,还有对公平的模糊渴望。   年少时,王范亲眼见过地主家如何欺压乡邻,他不是那种能忍气吞声的人,哪怕只有十岁,也曾提着鱼叉冲到地主门前,想讨个公道,结果当然是被揍得鼻青脸肿,但他咬牙不吭一声,倔强得像块石头,这股子劲儿,后来贯穿了他整个人生。   青年的他接触到了新的思想,1919年后的中国到处是变革的火种,1926年,他在如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不是一时热血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他清楚自己要走的路,也清楚这条路不会平坦,两年后,他参与了“五一”暴动,反抗压迫、组织群众、分发粮食,这些事他做得毫不含糊,那时候,他已经成为农民心中的主心骨。   1930年,局势突变,红十四军遭遇沉重打击,王范带着组织交给的三万银元,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冰河,身后是穷追不舍的敌人,冰冷的河水淹没到胸口,他含着芦苇管潜行十里,才在上海登岸,脚底血肉模糊,但银元分毫未失,那段日子,他在上海化名“张云飞”,扮作苦力打工,同时寻找失联的组织。   他进入英租界巡捕房做卧底,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获取敌情,他的制服灰扑扑的,身影在四马路的弄堂里穿梭,一次锄奸行动后,组织成功清除了叛徒,而他只是默默回到岗位,继续扮演那个不起眼的巡捕。   1931年,他被叛徒出卖,身份暴露,被捕入狱,敌人用尽酷刑,他始终没有吐出任何信息,审讯后,他被判十年,押往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在那里,他不是一个囚徒,更像一位看守不了解的“硬骨头”,他不但自己挺住,还在狱中照顾病重的同志,把仅有的一点食物偷偷留给别人。   西安事变爆发的那天,他在牢里听说消息后,兴奋得在牢房里来回踱步,后来,周恩来到监狱要人,他终于获得自由,出狱后,他立刻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和党组织汇合,整理出被关押的三百多名政治犯名单,为他们争取自由。   1940年代,他调往延安,任保卫工作,白天盯梢,夜里记笔记,为了侦察一个特务训练班,他在雪地里趴了三天三夜,身上的棉裤冻成了硬板,他不是为了立功,而是觉得这些人如果混进来,延安的安全就会出问题,后来破获了一个三十人的特务网络,受到毛主席肯定,但他说那不算什么,能保住同志安全才是要紧事。   1949年,他参与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负责中南海的安全,那时候,他蹲在戏园子下面的地沟里,一寸一寸检查有无炸药,他喝过那里的茶水,也睡过冷板凳,西苑阅兵那天,他坐在毛主席身后的吉普车上,目光像鹰一样扫向两侧楼顶。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处理案件一丝不苟,对可疑证据绝不轻放,可惜,1958年,因坚持原则,他被调离岗位,连降十级,到一个叫七一公社的农村担任普通干部,那时他年过五旬,却和青年一样挑粪、种地、管仓库,扁担磨破了肩头的老伤疤,他笑着说,自己是“铁窗大学”的毕业生,什么苦没吃过。   这句话后来传到高层,引起重视,他被调任江苏省体委主任,开始管理全省体育事业,他干劲十足,制定训练计划,改善设施,推动成绩提升,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骤然来临,整个社会陷入混乱,体育系统也遭重创,许多干部被打倒,训练停滞,他心急如焚,多次上书反映问题,却无人理会。   他不愿眼睁睁看着一切毁于一旦,决定亲自进京,找到了过去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希望能得到帮助,他带着材料、信件和满腔忧虑,四处奔波,但计划落空,毛主席没有接见他,他带着失望回到南京,继续承受层层压力。   1967年1月,他被造反派带走,要求“交代问题”,那夜,他写下了三封遗书,还有一封217字的绝笔信,信中没有怨恨,只有坚持,他说自己已尽最后努力,洒尽最后热血,次日中午,他在南京,用一声枪响结束了62年的人生旅程。   他的死亡被扣上“叛徒”之名,家人也因此受苦,直到1978年,江苏省委为他平反,恢复名誉,承认当年处理存在不公,那封血书被存入南京档案馆,字迹早已模糊,但“忠”字仍隐约可见,他的遗物中,有延安时期的锄奸模范木牌,有巡捕房的铜徽,还有热河剿匪的勋章。   信息来源:红色包打听”王范.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